友善列印
藝在野外

【遊資有Way】飲水思源頭—認識自來水博物館

2024/06/08
邀訪來賓:朱聖心 自來水博物館館長/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展業科科長 / 莊書豪 NA
單元介紹

一粥一飲當思來處不易!

可知在還沒有自來水的年代,要飲用潔淨水真的超級不容易!

今天我們要探訪位於台北公館的臺北水道水源地,來認識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自來水系統,

自來水系統的建設完成,將台灣的公共衛生帶入新時代。

在這個產業遺址中,我們將見識到科技上與文化上的重要智慧與完美結合。

 

 

西元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領臺初期,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引用自自來水公司官網)

 

 

 

***歡迎收聽***

 

 

 

自來水博物館

自來水博物館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