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28712817,updatedAt:1733827691,using:!0},onShelf:!1,createdAt:1728466043,updatedAt:1733827691,stt:{transcriptId:"0949ed35-412c-4ed4-9d38-6aeaa3e0835e",transcript:"教育廣播電臺全國調評網收聽頻率臺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 7 基隆 100. 1 宜蘭彰化臺中雲林 10 3. 5 新竹苗栗 10 3. 9 南投 98. 1 嘉義臺南10 7. 7 恆春 99. 3 花蓮10 3. 7 玉里 100. 3 臺東 10 2. 9 澎湖 99. 1 金門 88. 9 馬祖 91. 5 臺灣的教育要怎麼做才能使孩子面對未來的社會呢當我們期待孩子改變的同時也期待教師的教學方法跟著改變家長的觀念也一起改變一起攜手協力同行謝若蘭老師帶您探索自發互動共好的 12年 國教新課程聽見臺灣教育的改變歡迎收聽國教協作向前行今天我們要帶領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位在臺北市區當中小而迷你的一所美麗的學校這所學校呢它的校園的圍牆非常的具有特色它是以蒙德利安的藝術品牌藝術創作為 1個 代表那也是這整個的社區 1個 亮點住在社區裡的居民看到這所學校呢都引以為榮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當然這所學校也是獲獎無數最近也榮獲教學卓越獎今天非常榮幸我們邀請到學校的團隊校長在節目中一起跟聽眾朋友分享這份喜悅先為聽眾朋友介紹林碧雲校長校長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是第2位來賓是我們的教務主任李嘉錫主任主任好大家好我是教務主任李嘉錫是第3位來賓是我們的學務主任曾運任主任主任好大家好我是運任是謝謝運任主任好第4位來賓是我們的衛生組長林正林組長組長好大家好我是正林是雖然我剛才有簡單的介紹一下新德國小但是呢走進校門之後又是什麼樣的風景風貌呢我們是不是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介紹一下主持人還有所有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新德國小是 1個 非常小巧美麗但是非常優質的一所學校因為學校非常的狹小是全臺北市校地倒數第二的1個 學校所以我們就走經濟精緻化每個角落我們都把它妥為規劃所以就變成非常的1個 迷人尤其我們的廁所所有的家長來賓來到我們新德國小都說我們都是五星級的 1個 廁所哇好羨慕喔對因為我們的學校小所以我們可以做到比較精緻的管理那為了符合孩子的需求跟他們喜歡來上學所以我們不管走廊也好我們的屋頂也好甚至我們連角落的生態池都是那種迷你又精緻然後又吸引人我就覺得充分達到美的那樣的1個 境界我覺得真的很讚很讚是所以校長帶著主任跟老師們共同努力營造出不一樣的生態的學校所以在新德還有小小的生態池還有營造出小小的園丁對所以我們的屋頂就做了田園這個田園變成他的那個豐收期孩子非常非常的喜悅曾經有 1個 很有趣的1個 應該說故事有1個家長就跑來跟我笑容滿面的跟我抱怨很有意思他說你知不知道校長我女兒拿了這個 3根 那個空心菜說叫我煮一盤菜給他吃結果我只好去買 1把 可是孩子就是那種喜悅很想要帶回家這就是田園課程很迷人的地方是呀帶著他心情耕耘出來的空心菜希望媽媽把它調理一下端上桌就達到了我們教育的效果是嗎小孩樂在其中他的學習就很有成效是不是也藉著這樣的 1種 1個 機會把它融入到課程當中所以關於時農或者是我們小園町的課程它也是 1個 常態或者是 1個 特色課程嗎是它是我們 1個 就是叫校定課程每個禮拜都有 1個 固定的課程時間所以等同於正式課程這樣的 1個 課程就等於它又是生活化然後又可以美化它又可以趣味化很重要的是我們因為要扎根這個永續生態的這樣的觀念去連結聯合國 SD G 的這樣的 1個 目標學校就可以走向國際走向世界讓孩子的那個視野可以拓展得更寬廣一點是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請主任或組長來進一步的解釋一下在課程的設計安排上從小一到小六我們怎麼樣讓這樣的 1個 時農教育或者是叫小園町的課程讓大家更清楚它的 1個 操作的內容呢可以喔所以我們這個小園町的這1個部分我們先請我們的正玲老師跟大家稍微做一點說明好新德小園町的課程其實它有 1個 很有趣的名字叫做農議會它的諧音其實就是榮議會那我們希望小朋友透過那個時農的時座去了解農作去親近土地那我們也結合了營養教育還有美感教育讓小朋友時當季食在地然後我們也有結合一些香草讓孩子可以回去千叉咒美化家裡的環境那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整個場域啊也有放一些節能減碳的設施當然我們也有把這樣的理念放在我們的課程裡面例如教孩子怎麼去做酵素然後讓他們可以利用家裡剩餘的一些食材做一些再利用那我們想要打造的是整個永續農業的綠色課程給我們的師生還有家長一起分享哇尤其我們是在都會區又是迷你的小學因為連好像連跑道都沒有對不對這也是很特別的一點但是我們卻可以綠化我們的校園讓同學們可以深刻的從課程當中可以感受出來這只是其中的 1個 特色我想要特別說明一下因為新德國小真的非常的小連操場都沒有沒操場沒有跑道所以孩子的那個學習空間很需要拓寬所以我們不只是往屋頂跑我們還往社區跑往整個臺灣去跑所以我們的田園那當然因為田園不可以只侷限在 1個 小小的一塊地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田園所以我們的課程裡頭不是只有 1個 田園課程我們還有戶外探索課程不只有戶外探索課程我們閱讀也進來了數位也進來了閱讀可以深化整個這個田園知識的1個 內涵去厚植他們這樣的1個 這個背景的那種基礎然後呢我們的這1個包括戶外探索就讓他往外實地去再體驗更大的 1個 田園不僅如此數位數位跟世界連結啊那數位是跟世界連結的時候他才會發現原來田園不是就這麼一塊地的經營而是 1個 世界的經營是所以我們向外不斷地延伸所以文山森林公園也是你家的後院沒錯整個社區都是我們的田園課程是所以就像校長說的有包含學生的閱讀力那學生的數位力甚至是深化課程的創課精神maker 讓孩子做好未來的準備我們今天就有機會 11 來認識了解剛才稍微解釋一下時農教育對不對對還有哪些幾個主軸是不是也請主任來為我們介紹一下嘉錫主任是我就以我們教學所也講的這1次的理念因為就像程度上講因為我們是臺北市倒數第二小的學校 35 42平方公尺 那我們是希望孩子除了站在我們的綠屋頂然後但是呢因為我們的綠屋頂是可以看到臨近的綠地所以也希望孩子慢慢的把視野拉高然後帶出去當然這個途徑不是除了我們向外探索我們也可以例如透過我們的閱讀然後還有透過我們的數位那其實剛剛像有分享到我們發展的這4個所屬的課程其實在過往的課程發展其實已經耕耘很久了比方說像剛剛的閱讀其實我們過往就有特色的閱讀課程那個數位力的話也以前在新德在早期也是 1個 資訊教育的發展重點學校所以我們的其實資訊相關的科技課程也是發展得非常的扎根扎實那像探索的部分也是後來我們有引進的一些外部的專業人力進來所以我們這個課程其實一直綿延到就是到我們現在那我們這4個課程其實看似是 4條 主軸其實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那也有進行到跨域的部分那跨域的部分有分 2個 內涵1個 是應該是說我們授課間的跨域例如說可能某1個教學單元他會有國語課那也有可能跨到我們的生活課或跨到自然課這是科目間的跨那還有 1個 是我們的學習領域就是實質裡面就像我們 12年 國教在講的學習表現的裡面一些內涵他們很多共同元素也會互相的就是跨域整合在同1個教學單元那也在透過這個教學單元裡面我們很強調實作讓孩子因為這能力就像也是承接過往我們 9年 一貫所講的叫做帶著走的人力那也希望這個能力就是慢慢的升格到素養那素養就是再透過一系列的實作跟體驗的這個當中慢慢深化他的創客精神因為創客精神他很要求有1個重點就是他是孩子們吸取各式各樣的知識技能然後慢慢有產出1個 自己個人的作品那這個作品對這個環境或對這個自然是更好的是比方說創客的相關的實作或者是剛才我們講到的戶外探索學生好愛喔那我們請哪1位主任好育仁主任是那戶外探索其實這1個課程的緣起其實跟我們學校一直在發展的童軍教育是非常有關係的因為我們希望把童軍的這個冒險自我挑戰這樣的體驗放進我們的課程內所以我們在這個探索課程當中我們從低到高年級有不同的循序漸進的層次安排那低年級的孩子就是比較是探索校園鄰近的1個 社區到中年級以後就是往外擴展到高年級我們甚至發展到去上陽明山登頂然後呢攀岩那其實在這個我覺得孩子最受感動的就是在這個探索體驗課程當中有幾個非常明顯的我舉 1個 例子我們在 6年級 的時候在他們畢業前夕會做 1個 就是成年禮的 1個 活動那孩子必須他登上 6年級 的孩子必須登上七星山的頂峰然後之後我們還會有 1個 攀岩的就實際上天然岩壁去做1個 攀岩的 1個 課程這樣子那其實我覺得臺北市就是都市小孩他們在於親近自然這一塊我覺得就是他們跟自然感覺比較有距離那有些孩子可能甚至也沒走過山路或什麼那有1個 孩子我記得很清楚他那1年在攀登的時候因為他體型真的就是比較比較壯一點比較圓一點那他平常運動能力就是比較弱那呢他在攀登頂峰的時候他其實是非常的體力有點不足那我其實可以看到孩子不是說他走自己的他們是互相扶持幫忙輪流攙扶著他那其實那一幕幕都覺得在旁邊的老師其實看了非常的感動我覺得我們就是要把這樣子的素養跟理念帶進課程那這個課程就是有真的實踐了那後來呢這個孩子在攀岩的時候他其實因為比較重他攀不上去又下不來那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其實他就是自我對話說我可以的我可以的那旁邊的同學們在下面就是加油鼓勵你可以加油加油那教練在旁邊協助的攀岩教練也是給予他鼓勵最後他成功了然後他下來的時候我們還有個別訪問他說你現在感受怎麼樣他說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真的可以攀到那個頂端那我覺得這樣子呢是對孩子的 1個 高峰經驗那老師呢在旁邊也覺得也得到了高峰經驗因為他看到他的教學有這樣子的回饋我覺得這也是鼓勵老師就是持續堅持這樣 1個 滿辛苦滿辛苦的 1個 課程的1個 原因是這樣的 1個 高峰的成功的經驗也有可能遷移到他學其他的學習領域幫助這個孩子更加的肯定自己沒有錯那老師也受到很大的激勵對對對有時候回想起那些畫面我們自己都還覺得滿想掉眼淚的這樣校長看到這些課程對我們有1年就是那個就是去爬西新山的時候剛好是風雨中有1個孩子行動不便他走路是一跛一腳的這樣的走然後那個同學們在扶持著他的時候那個又迎著風雨然後一跛一腳往前走的時候那個過程他竟然堅持說他一定要走到終點隨隊的家長就說他跑來跟老師說謝謝的時候其實我們自己都很感動那個老師自己都覺得他好有價值的一堂課因為展現了生命的韌性是這個生命的韌性不是我上一課國語課或數學課可以達成的而是在這種過程當中他真正師生共同學會生命韌性所以老師自己都很感動這樣的經驗何其的寶貴我們看到每個人在往前走的道路當中或許跌倒或許有比較慢的時候但是旁邊有支持的夥伴有同學共同一起完成這1段的旅程這個體驗是特別的重要所以怎麼樣藉由我們學校特地規劃設計安排的這些概念甚至 M aker 的精神融入到其中一定有很多點點滴滴的回饋所以剛才老師們校長也有舉了例子是老師跟同學之間的 1個 互動跟回饋和感動有沒有一些聽聞到學生的家長他們對於這樣的課程也有可能從一開始的說這個跟我們的學習知識有什麼關聯性我們為什麼要從事這樣的活動甚至在陪伴跟參與的過程裡面他們也有些體會主任們有沒有看到或體會這樣的 1個 經驗呢好我想就是家長的一些回饋其實就是我們的家長其實非常的熱心像我們田園的志工有很多都是來自家長其實田園要維持得好不是只有學校的我們這些行政或是老師們去協助我們很大的助力是來自家長那其中有 1個 家長他就會跟我分享說他自從來做田園志工之後他發現他回去跟孩子聊田園的事情孩子就會覺得說爸爸跟以前不太一樣更了解我的學習狀況然後因為他其實是雖然在外面跟大家都是侃侃而談然後非常親切但是他回家其實是就是原來是1個 比較傳統然後比較嚴肅的父親但是他因為這個來田園志工做這件事情然後他就跟孩子在閒聊的時候他孩子就會發現爸爸不一樣了我們有共同的話題了然後他爸爸會利用這樣的方式跟他做一些機會教育或者是更拉近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他會覺得說來這邊做志工然後發現學校推行這個課程是有助於他們的家庭關係他覺得非常的意外的收穫是我需要助人我也參與其中我也學習成長沒想到幫助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親子的關係有很大的 1個 轉變和不一樣好運任主任是不是在這個活動的過程裡面有許多的觀察看到家長們的參與其中取得共識或者是在行政上或者是在整體的課程規劃上他們也有所體會也有所感動呢好一直就是其實是我們全校的老師一起共同投入的那其實一開始我們大家都是覺得說因為因應我們 10 8年的 這個課綱那我們學校要必須有一些校定課程所以老師其實就有在思考說我們學校到底要訂定怎麼樣的校定課程做為新的國小的課程那其實在這樣子的腦力激盪當中我們就選擇了田園因為這一直以來就像剛剛嘉琪主任說的一直以來有幾支課程像閱讀這些都有在做所以我們就是一起共同的投入那在這過程當中當然有跨域的合作那也會有就是專業領域的協助那對老師而言像田園跟探索這一塊對他們來說是有點陌生的比如說去種植然後把那個種植的東西拿來做成比如說也許是盆栽的煮盆或者是做 1個 香草的食物這些他其實需要一些其他老師的專業那這些老師就會陪伴我們的校內老師一起來做那其實老師他從 1個 就是會有一點擔心自己沒有辦法實施的課程到後來看到孩子那麼就是投入他們是有興趣的然後很投入在這個過程中那那1種成就感就是互相回饋濟蕩然後讓老師我覺得是更願意更喜悅能夠再把他們的熱情投注到這樣的課程當中那我記得家長的部分有1次課發會的時候1個 家長真的還滿激動的我們在討論下個學年度的課程該怎麼安排然後探索課程我記得討論到探索課程的時候那個家長的孩子是比較有一些特殊狀況平常他可能在教室裡面動機就是不強的孩子然後什麼事情都慢吞吞的然後走路也是比別人特別的還慢這樣然後沒什麼興趣對一切比較是活在自己世界當中那這個家長他站起來分享他覺得我們安排的就是探索課程我們有 1個 課程是到福音園做 1個 團體的動力的合作一起就是透過團體的動力然後到因為福音園那邊會有教練然後幫助就是全班的孩子然後透過團體動力幫助其中 1個 孩子可能是攀過繩子爬上那個高高的高牆等等這樣的體驗這是 1個 課程還有 1個 是攀樹的課程那家長對這2個課程非常的感動他說他孩子從來沒有回到家分享過學校任何課程的事情就這2個課程他非常有興趣回到家就跟媽媽說說個不停他覺得他第1次看到孩子對學習有動機然後有喜悅這種感覺他真的非常感謝學校安排這樣的課程然後他也看到孩子的成長那希望這樣的課程可以就是一直持續下去這樣所以可以看到孩子的眼睛發亮剛剛講到攀樹攀岩這是天然的岩壁是所以當他去克服這麼難這麼高家長都會擔心是不是有安全的顧問在顧慮的時候可是小孩談論他的時候是眼睛發亮五感全開的校長聽到或看到孩子們的這樣的 1個 在學習上的改變是不是也覺得是非常不一樣的呢會覺得教育很有價值不好意思我覺得不曉得為什麼今天特別激動這麼感動嗎怎麼了因為這個過程是很辛苦的可是老師竟然很願意老師很願意就讓我覺得很有價值最後看到孩子很樂意 1個 願意 1個 樂意最後家長的信任來支持就覺得我們的辦學就變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了這個是我覺得很感動的地方是校長的眼淚都忍不住的流下來也讓我非常的感動就是如此的用心如此的在課程上的 1個 細膩的安排讓學生有所體會之餘也讓親子關係有所轉變這樣的 1個 感染這樣的 1個 課程設計的安排當然需要 1個 很棒的團隊對主任們設計課程組長們帶著老師孩子們一起來共同完成這件事情這裡面有多少的用心多少的體會我們下1段在節目當中也繼續請今天新德國小校長主任們還有組長在節目中繼續來跟聽眾朋友分享囉哈囉大家好我是阿卡人聲節目主持人也是歐開合唱團的製作人賴嘉慶每週六晚上 11點鐘 我在教育電臺為您介紹全世界不同風格的 A cape lla 歌曲還有好聽的爵士人聲音樂歡迎您準時收聽你知道 10月 是國際反霸凌月嗎知道啊新聞還說教育部請了臺灣前後林育廷擔任反霸凌公益大使呢沒錯教育部推動校園霸凌防治還製作了 Call Me 卡提供同學自我覺察以及求助的管道 10月 是國際反霸凌月請大家一起營造友善校園環境教育部反霸凌專線 19 53 你我一直友善以上廣告由教育部提供汪洋中的 1條 船1個 撼動你我的故事鄭豐喜生而絞足智障卻用血淚寫下自己不屈不撓的一生故而鄭豐喜基金會設立鄭豐喜獎學金獎勵力爭上游工讀大學研究所的智障學子們以及重度中度智障者家庭求學子女申請辦法請參考本會網站或請洽 02 27 53 23 41 大家好我們都在教育廣播電臺眼又滿就愛教育電臺歡迎大家回到國教協作向前行今天我們特地為聽眾朋友介紹榮獲教學卓越獎一所在臺北市區當中小而美但是我們看到老師們群策群力共同設計規劃許多有趣的課程許多能夠放大視野開闊演技的課程培養出不只是小元丁有各種能力的這些學生或者是我們家長團隊這是臺北市新德國小我們特地邀請到 4位 來賓林碧雲校長曾運任學務主任以及林正林衛生組長在節目中一起來分享他們的喜悅我想這樣的 1個 課程設計不管是在校內或者是校外我們是從閱讀或從數位或者是從其他各個領域當中的課程設計安排無非都是希望我們的同學們在其中能夠學習成長關於教師在培力增能這個部分學校也花了很多很多的心力先請組長好了組長來跟聽眾朋友舉例說明一下如果我們是從食農教育這個領域來看的話曾經怎麼樣做然後在這過程裡面實踐的過程裡面有哪些發現或者是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如何解決呢好那我們其實在食農教育的部分那我們其實就是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請我們的好朋友臺大農場的老師來到學校然後帶著孩子一起做我們透過老師的教導下會了解製作的流程其實我們導師也會在旁邊協助就是班級經營看到很多老師都很認真在那邊偷偷作筆記去記下這個流程慢慢的就很多老師就會說明年這樣的課程我可不可以自己來試試看那身為就是承辦人的我當然是就全力支持老師問老師需要什麼樣的一些器材我們在教學上可以有怎麼樣的精進也會常常遇到新進的老師那這個時候我就會跟著老師一起去執行一起去做慢慢的其實我們在這食農教育的部分老師們就漸漸可以上手了所以我們就會是互相分享然後互相一起扶持然後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但是不是每一次都這麼的順利我記得印象深刻的就是 3年級 有1年做那個香草果凍然後那時候我也是就是第1次做然後我就很仔細的去研讀那樣的比例但是不曉得就是可能水加太多了到最後就變成香草水然後小朋友就會覺得冰冰的其實也蠻好吃的他們這樣安慰我但是我會覺得說這樣不行因為剛好也是適逢就是期末我就請老師說可不可以請給我再一節課我一定要把這個做成功然後小朋友就很高興可以再做1次 那有小朋友就會記得這個比例還有這樣的 1個 做法大部分的孩子就都成功了那他們也在這個中間學習到很多比如說數學的問題然後他們會知道溫度的問題他們會知道過程是怎麼樣所以其實不是只有小朋友在學老師其實自己也在學那其實在每一年課程結束以後老師會直接給我說這個課程的 1個 反饋比如說我們在做低年級的蔬果沙拉的時候小朋友很認真的在擺盤然後在做但是有的時候量是抓得不太準那老師就會回饋我一些比如量上面準備的一些問題然後器材的一些問題我們就逐年改善所以每年的蔬果沙拉小朋友都可以做出 1個 很健康很漂亮的成品而且我覺得小朋友好可愛就算比例不對小朋友還會安慰老師所以我們的生活當中或者生命當中也常常會有遇到錯誤的時候遇到不如預期的時候可是這就是 1個 很棒的機會教育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怎麼樣可以修正讓這個成果和成效是不一樣的好校長一定有很多感觸要說其實我們通常在辦理 1個 活動的時候常常要思考到孩子能不能夠負荷得了對比如說我們就有 1次 活動的時候小朋友們我們就是到了這個夢幻湖那孩子就有 1個 時間要去他去那個樹老師就引導說你去感覺樹有沒有溫度樹有沒有在跟你講話你去感受就有小朋友說哪有啊這個我們就會說換句話說我發現那個引導人就很厲害了那麼你把眼睛閉起來先聽聽聲音有沒有風的聲音有沒有鳥鳴有沒有蟲在叫然後再來再往前你再去感受樹有沒有溫度就有1個 小朋友馬上就跑出來說我感悟了天啊他感悟到可是這會傳染很有意思就很多小朋友他都感悟了那我也要感悟一下很有意思後來就發現這個就是說在這個歷程當中我們就會開始學會了引導孩子有時候要站在孩子的高度跟站在孩子的感受來引導他們所以我們在常常就是每年在做課程的 1個 調整的時候老師會發現哪些課程是孩子在這1個年級的時候好像沒有辦法真的感受了他就會調整所以我們每年在做這個課程發展或者課發會在做調整的時候就有老師就說我覺得這個要調整所以這1個我們的課程是不斷在滾動的修正所以老師有感學生真的就可以學到更有感的體悟這樣子我不知道聽眾朋友可不可以感受到這個細膩的變化我可以看到校長的眼睛真的都是發光而且可以感受到是要不斷的嘗試讓孩子能夠體會老師在設計這個課程的時候如果萬1000小朋友跟你說我不知道沒有感受沒有感覺的時候老師如何走到孩子的旁邊如何陪伴孩子而不是教導是去陪伴他引發他換句話說帶著他去感受到真正的這個大自然的體會這個有點抽象有一點難度但是老師們都在課發會不斷的調整和修正我覺得這就是 1個 教學正能的 1個 很重要的意義所在對其實老師常常被孩子感動是我剛剛又舉了 1個 這個就有 1個 行動不便的孩子在爬山的過程當時我跟老師就剛好站在他們後面孩子們從輪流扶持他往前走是又有風又有雨這個孩子明明就不便可是他就是一定要走到終點我們在後面的時候還特別提醒他說你要不要先換條路先下山他不要他就是要走到終點1個 行動不便的孩子他要走到終點我跟那個老師在後面的時候那1種真的是被他感動到就是要不要校長來扶他扶扶你他告訴我不用其他的同學也不要我扶因為他們要扶著自己的同學那1種就是被感動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為了這樣的孩子的學習我們還可以繼續努力是就是在他旁邊陪著他扶著他的同學也不會在意我是要走到第1名最前面沒有沒有而是更在意的我是不是能夠跟著這個同學一起一起對我們的課程是生命的 1個 課程是光聽到校長的形容我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 1個 氛圍還有校長那個內心的安慰對不對對那我想在課程設計的時候要達到這樣的 1個 目標要重視好多好多的細節主任們在安排相關的課程的時候是不是有很多的細膩的地方要注意包含內部的資源外部的資源要做整合或者是在行進的過程有很多安全性的考量他可能就比較容易屬於行政上我們要特別注意的讓同學或讓整個計畫能夠如預期的進行達到他的 1個 目標所以在最後我們識別請 2位 主任跟聽眾朋友分別分享一下當你們在設計安排相關課程的時候可能遇到或是說可能思維上要特別考量的一些點可能是我們一般的聽眾朋友很難去體會到的呢主任那我這邊舉我們的這個探索教育為例因為它是 1個 戶外教育的 1個 活動那其實它面對的是 1個 自然環境當然我們有非常非常多的安全考量包括天氣包括它的地形還有孩子的裝備等等這些其實它不只是 1個 戶外教學的簡單活動而已它可能從頭到尾我們都要去思考一下說孩子在這個路上他怎麼去順利的進行這樣子的活動我記得我們有幾次成年禮的時候是下雨的那這個下雨天對戶外教育來說它是 1個 非常大的考驗因為天雨露華然後風又大又冷那孩子必須要怎麼樣子的裝備那其實這些在行前我們都必須要 11 說明你得穿什麼樣的服裝帶什麼樣的裝備然後呢你在路上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你必須怎麼去反應怎麼去求助這些都要講然後包括我們在行程中我們一定要備有 1個 護理的人員全程隨行就不是說孩子就這樣讓他去了這樣子那我們有備有一些家長他是隨時機動的車輛他就在附近的這個停車場隨時待命假設真的有孩子真的因為身體的狀況他體力不支他必須他沒辦法撐下去的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的人力陪他走到那個定點之後有車子可以讓他可以去就醫或者是在旁邊休息這樣子這些過程我們都必須要去細膩的考量那還有我們在探索停的過程當中我們都有一些教練的陪同因為這些教練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他是老師養障的 1個 對象因為老師雖然是專業在教學但對於這些攀岩登山這些知識他可能需要有 1個 更專業的夥伴來教導所以這樣相輔相成的之下包括我們比如說今天下雨到底能不能去我們跟專業團隊做1個 互動討論之後做 1個 決定可以那其實有 1次 有1次風雨有點大我記得是颱風過後的 1天 我們真的就是上揚名山那1天呢隨行的家長後來他把那個拍攝影像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想說那個風雨這樣呼呼呼的吹然後一群孩子就排成 1條 人龍就在那個山路上這樣子蔓延家長看了他後製的時候他說太感動了他一定要來畢業典禮分享然後而且他他希望這樣的課程就是可以持續就是讓孩子能夠都能夠去體驗這樣子所以說這個課程當中我覺得老師無形中他也成長了很多也不是說只有是好像只是 1個 玩一玩回來就算了這樣子所以活動課程的 1個 設計安排並不是說我們走這一趟就算了玩一玩大家很快樂的回來而是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的體會我們的感受就像主任說的可能有的時候是老師主任們本身的感悟其實是更大更值得大家一起來分享的我們是不是可以請嘉錫主任也跟聽眾朋友談談在這麼多的課程不管是從小元丁開始或其他跟數位科技等等相關的課程當中您參與其中一定有很深的體會可以跟聽眾朋友分享的因為我是去年 8月 1號 剛到新德服務那其實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我最大的我覺得觸發我的 1個 c atching 的點是因為我們學校其實教職員工加起來其實約莫不過 40出頭 那但是我們大家其實為了這這個整個學校的部定課程也好或校定課程也好的投入其實真的大家都是為了竭盡所能會運用各式各樣的資源像我們行政端大家就是努力的去申請經費大家會一起討論這費用怎麼樣去應用在各個各樣的課程那我們也會跟家長會非常的密切合作他其實家長們非常非常的支持我們的所有的課程運作縱然其實我們學校真的因為學校小家長也少但是家長其實都是非常的願意投入然後大家會一起互捧引伴就像我們剛剛夥伴有分享我們非常多的校外戶外的探索課程非常仰賴家長們那其實家長有一些雖然縱然自己都有工作或者有其他外務有外務在身他們也願意會撥時間然後陪著孩子一起參與一方面保護孩子的校外的安全那一方面也是在每年同一套的模式去實施我們就是像 1個 旅程一樣不同的時間點我們會帶孩子看一樣不一樣的學習風景我們就是未來會慢慢的一直微調去精進甚至去進化我們的校慶課程是不斷的能夠修正調整然後開花結果校長雖然迷你中子傻下去開花結果其實心裡面也感到非常的幸福是的我們帶著孩子從 1個 小小的校園然後走出去去向外延伸這種學習那這樣的 1個 學習還可以開拓孩子的 1個 世界觀點那孩子也要從那種學習過程是從親手操作到親身去體驗實地體驗最後可不可以變成是他 1個 生命的 1個 學習態度1個 面對這種外界的 1個 學習的態度那我一直很感佩的1件事情 就是我們有老師說因為出去外面常常要在外面曝曬然後他們就會說為了孩子站在那個岩頂上面曝曬 3 小時曬成人乾他們也願意所以孩子在這樣的也會得到這樣的感動當我們能夠在這種課程感動的時候可不可以讓孩子可以變成這個守護世界的光點這個綠世界需要大家來守護如果他們成為了這些光點那這些光點散播在整個世界的時候是不是世界會更美更祥和如果可以我們就覺得我們的這個任務達成了但是是很美的一樣1個 達成的這樣的歷程我覺得很值得就想跟大家做這樣的分享是什麼樣的 1個 環境能夠讓老師義無反顧的說曬成人乾他也願意所以他們如果可以從這一套課程裡頭去珍愛生命然後對生活有感然後他生產的物品他會覺得很豐富很美最後他願意為永續生態而去成為他的責任這會變成一輩子的態度是就從手作我們一起來珍愛我們的生命讓實作這樣的 1個 體會內化到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今天也非常感謝校長2位 主任還有組長在節目中一起來跟所有聽眾朋友的分享謝謝大家謝謝謝謝一定要去參訪一下臺北市倒數第2年很美的學校但是它的光它的能量卻無比的強大很美的學校好我們要請所有聽眾朋友一起來收聽由白天為我們製播的小單元笑聲飛揚你所不知道的校園新鮮事都在笑聲飛揚歡迎來到笑聲飛揚單元我是白天今天為大家邀請到的是來自我們臺北市萬福國小的輔導主任李一文主任好哈囉主持人還有我們的輔導老師鄭信傑老師好主持人好先請輔導主任李一文主任幫我們分享萬福國小的特教團隊有什麼特色呢萬福國小呢我們有 2個 特教老師我們的老師呢其實呢都非常的有愛心也非常的有耐心他們在教學上呢我覺得呢他們都可以發掘孩子的潛能他們都可以注意到呢孩子呢他們有什麼樣罕見的能力並且呢他們會深入為了學生獨特的需求呢來設計個性化的教學計畫老師們呢除了對於孩子的學習的幫助之外呢他們呢也對於家長啊有非常多的提供實用的指導以及支持他們除了在學校幫助孩子們的學習取得進步之外呢他們更是家長在支持孩子成長的堅強的後盾我們要怎麼依照孩子的需求來設計個性化的課程呢我們請信傑老師來幫我們分享好喔如果是針對孩子那我們一定會先看一下孩子他們的能力在哪裡不管是優勢或者是可能比較沒有那麼棒的地方那我們就會從優勢這邊去做可能課程目標的設計其實如果講 1個 比較生活化就是我們課程當中的觀察我們就會從每一個不管是學習策略課程或是社會教育課程裡面去看他們的表現那就可以去發現他們的興趣在哪裡優勢在哪裡甚至困難在哪裡像我們有一些課程是森巴鼓的課程就會發現有小朋友他會非常喜歡節奏的教學他也跟得非常好或者是我們有小農的課程我們有小朋友就會非常喜歡那個種子或是非常喜歡去抓那個菜蟲這樣子第2個部分的話我們要去挖掘他們的學習的策略的話有可能就是從平常他們的適應去觀察有可能是生活的適應在班級或者是在學習上面他們的學科能力的表現甚至看他們在家庭的適應像我有個孩子其實他是在跟爸爸媽媽的互動上面會比較有情緒可是在學校都非常 OK 那我就會跟他爸爸媽媽說那我們可以怎麼樣建立跟小朋友的關係啊然後怎麼樣先在他有情緒的時候給他一些情緒的策略去讓他可以抒發情緒再來的話我們老師滿常使用的就是獎勵制度像我們班上就是會讓小朋友上完課他表現得不錯就會給他集點那我們集到不同的點數他可以換他想要的學位或是用品或者是可能更大的獎項可能可以等到期中或期末的時候可以換 1個 比較大的禮物這樣子大概是這樣子信杰老師因為之前才幫特教的同學來辦了 1個 展覽那你覺得收穫最大是什麼呢我覺得收穫非常多最大而且最令我感動的是從很多不同的回饋上看到一些情感的連結像我們就是花藝的就我們有 1個 盆花的擺放我們就特別找了 1個 他以前也是特殊生的 1個 畢業生他現在是花藝師然後我們就請他幫我們做了1個 盆花然後放在那個藝廊的中間那就是增添這整個藝廊的 1個 溫度跟色彩那我也聽到那個退休的老師他們回來就會發現原來就是學校可以有這麼多的不同的老師他們可以這樣子一起努力一起付出那我還聽說我們那個特生的幼兒園老師還有特別回來看他這1次在國小這樣子畢業上面然後有 1個 這樣的作品然後還再傳了一些他以前幼兒園時期的一些照片影片然後我們在這樣子的分享上面有情感的連結那我覺得第2個部分就是是可以鼓勵同樣的背景的家庭那我其實在展場上有遇到好幾個媽媽他們帶的小朋友那他們的孩子是有特殊特質的孩子然後他們就問說學校怎麼做的那我們小朋友在班上遇到一些學習上的困難我們可以怎麼幫忙他然後再來就是我會覺得最大最大的幫助就是幫我們這個特生的家長有更多的勇氣可以帶孩子可能面對未來在生涯輔導上面可以發現自己有更多的可能這樣子那我們請教怡文主任就是您看到特教老師跟特殊生的學生們他們怎麼在互動你看了他們的互動之後有什麼感想呢還是說你有什麼地方可以再幫助他們謝謝主持人因為我們在這個特教生的這邊的活動其實我們是整個處世都一起有在參與的包括我們在規劃這個森巴谷的音樂團隊的教學以及我們有請退休老師回來做這個園藝的這個治療的部分並且我們也有在家長這邊如果有這樣子的課業的協助這個部分我們都有一起來參與我非常的感動特教老師們他們其實一直在發掘孩子的亮點他就是希望他們這些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下他們比較難以定位自己的孩子們就是為他們開 1扇 窗這個是讓我覺得很感動的地方那我們知道說萬福國小其實對於特殊的孩子們有很多規劃或者是比較特別的就是會擔心他們的未來從國小畢業之後他們的出路是什麼呢藝文主任其實我們特教老師們他們在做這些各種不同領域的帶領以及探索其實也就是在幫忙孩子們就是對於未來的興趣或者是他們的能力做一些規劃跟盤點所以我們其實在這段時間的陪伴是希望他們可以很順利的進到下1個學習階段並且在這些活動當中更充實自己更能夠對自己有信心去探索或者是去接受挑戰我覺得我們在特教這個部分老師們很著力的是在這個部分沒錯其實有很多人都會對我們的特教生他們上的課程或是有些想像或者是誤解那我們請信杰老師幫我們分享因為現在資源班同學最近引起很大的騷動那你要不要幫我們解釋一下其實我們上的不是資源班我們上的是什麼課程呢其實它正式的名稱就是不分類資源班但是資源班裡面其實有兩大塊學生一塊是身心障礙一塊是資復有已學生那我們學校的是身心障礙的學生其實身障也好我們都有特殊需求課程也有跟著班級的就是如果是全抽的話也有學科的課程特殊需求課程裡面如果照著我們的課綱的話其實就是有學習策略社會技巧溝通訓練還有自動訓練我們比較會接觸到的以資源班的話會接觸到這樣因為我們的孩子的障別所謂的障礙類別主要就是學習障礙自閉症情緒行為障礙可能也會有智能障礙輕度智能障礙的孩子這樣子以大類型來講是這些課程這樣子沒錯雖然已經過了畢業的時節了我們請主任和老師是不是給畢業的同學們他們一些祝福呢好喔我希望每一個小朋友就是你們可以知道自己就是1個 小種子然後這個小種子他透過老師的愛透過爸爸媽媽的愛然後透過你發現你自己原來有這麼多你跟別人不一樣有亮光的地方那你可以慢慢的長大長成不同的花朵有些人可能是向日葵有些人可能是玫瑰花有些人可能是康乃馨那開的花期不一樣或是熟成的時候也不一樣但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會開成 1朵 非常美麗的花就祝福畢業的小孩子謝謝信杰老師的分享那我們怡文主任呢我想我在這邊因為剛剛信杰老師是針對於畢業生我也要提醒家長們就是說呢每個花都有它的花期我們要有耐心的陪伴孩子們等待他的花期好臺北市萬福國小的輔導老師鄭信杰以及輔導主任李怡文主任跟我們的分享喔感謝你們謝謝主持人我是白天下次再會囉好也歡迎聽眾朋友上網訂閱我們的 Pod cast 節目國教協作向前行我是若蘭下週見",transcriptState:2,summaryState:2,keywords:["教育部","戶外探索","老師們","探索課程","臺北市萬福國小","萬福國小","新德國小","主持人","同學們"],subtitle:!0},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list:[{_id:"675270ace3ad2e00230c9050",editor:"周璟慧",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遊資有Way】全臺唯一獄政文化園區在嘉義",guests:[{name:"葉哲岳",unit:"台灣田野學校 ",title:"N",email:"",notified:!1},{name:"莊書豪",unit:"N/A",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嘉義舊監獄原名為台南刑務所嘉義支所,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8年(西元1919年),於大正11年(西元1922年)完工啟用,現在為國定古蹟—獄政博物館。在舊監獄旁有一片日式木造宿舍群,這是當年由監獄管理員帶著受刑人陸續建造完成,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木都」嘉義市擁有超過6,000棟木造房舍,密度高居全台之冠。為妥善保留這些歷史建物,嘉義市政府於2016年在嘉義舊監宿舍群發起「木都2.0」計畫,透過以修代租的方式,導入民間資源與技術,將閒置空間修復成工作室或展示空間,並發展成木都2.0工作聚落。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宿舍群是嘉市府打造「木都」歷史現場、再現風華重要場域,舊監宿舍聚落建築群是市府推動十大旗艦策略計畫「文化新絲路2.0」重要節點,進駐團隊賦予老宅新生命!
\n\n今天的節目將帶著聽眾朋友進入嘉義舊監獄認識獄政的演進,以及地方團隊—台灣田野學校在木都的資源串接與創生實踐。
\n\n\n\n
\n\n
\n\n
***歡迎收聽***
\n',date:1734105600,pictures:[{id:"675817322cdfb40008847dee",cover:!1,description:"嘉義舊監獄"},{id:"675817252cdfb40008847deb",cover:!1,description:"今天就拜託小葉為聽眾朋友導覽解說囉"},{id:"675817162cdfb40008847de9",cover:!1,description:"生死門\n進了生死門,所呼吸到的空氣即將不同"},{id:"6758170d2cdfb40008847de7",cover:!1,description:"會客室"},{id:"675816fe2cdfb40008847de5",cover:!1,description:"舊監模型"},{id:"675810eb2cdfb40008847c28",cover:!1,description:"小葉帶我們參觀仁舍"},{id:"675816ec2cdfb40008847ddb",cover:!1,description:"仁舍一隅,便於監控的通道"},{id:"675816de2cdfb40008847dd8",cover:!1,description:"監獄房型"},{id:"675816d32cdfb40008847dd5",cover:!1,description:"個人房只有90CM*180CM大,與馬桶相鄰"},{id:"675816c42cdfb40008847dd2",cover:!1,description:"牙科治療室"},{id:"675816b82cdfb40008847dcb",cover:!1,description:"小葉解說著舊監空間活化再利用"},{id:"6758168b2cdfb40008847dc6",cover:!1,description:"舊監宿舍群活化成為實驗木場,為嘉義6千多棟木造房子的活化再生進行各種實驗"},{id:"6758167c2cdfb40008847dbd",cover:!1,description:"小葉說明台灣田野工場與各種資源的串接,成為改造地方的一股力量"},{id:"6758166c2cdfb40008847dba",cover:!1,description:"舊監宿舍群修復前的樣貌"},{id:"675816602cdfb40008847db8",cover:!1,description:"導入各單位的能量,串接資源,才有如此成果"},{id:"675816532cdfb40008847db5",cover:!1,description:"一步一腳印,用汗水灌溉的在地實踐"},{id:"675aaab12cdfb40008851887",cover:!1,description:"在監獄進行法治教育很有感覺"},{id:"675aab022cdfb400088518c6",cover:!1,description:"舊監獄,充滿希望的意涵"}],keywords:["古蹟活化再利用","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獄政博物館","地方創生"],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null,onShelf:!0,createdAt:1733456044,updatedAt:1734091257,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699ef401fa0320022ae58df",editor:"周璟慧",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永續Hito】 如何成為地方共學共好的場域-以嘉義木都文化為例",guests:[{name:"王新衡",unit:"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我們在8月的時候邀請到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王新衡副教授 跟我們分享了—怎樣好好地認識文化資產,還有,以煤礦為主軸的文化路徑又是什麼;王教授也提到,可以「從自己有感覺的主題」來親近文化資產,並以新平溪煤礦的產業文化路徑來舉例。不知道聽眾朋友是不是也利用時間去親近你有感覺的文化資產了呢?!
\n\n今天,小風繼續邀請王新衡副教授,來跟我們談談另一項文化資產的保存再利用~
\n\n王老師帶來的故事是— 如何成為地方共學共好的場域,以嘉義木都為例。
\n\n日治時期的嘉義因為阿里山林場形成產業聚落,整個嘉義都飄著木頭香氣,嘉義有了「木都」的美名。
\n\n在今天的節目中,老師會跟我們分享嘉義木都形成的原因及現況,隨著時代變遷,有財富又有榮耀的木都如何適應轉型,讓守護文化資產成為巿民運動?
\n\n以及它與一樣都是以木頭/木藝為發展主體的大溪或三義有什麼不同,甚至,有沒有可能木藝三結義—用木藝讓世界看見台灣!
\n\n\n\n
文資Spot ligh:分享全台最大日式建築群—檜意森活村
\n\n\n\n
***歡迎收聽***
\n',date:1733500800,pictures:[{id:"67526f4d2cdfb400088321ca",cover:!1,description:"阿里山火車"},{id:"67526f502cdfb400088321cd",cover:!1,description:"阿里山景觀"},{id:"67526f542cdfb400088321cf",cover:!1,description:"小風與王新衡老師合影"}],keywords:["嘉義木都","嘉義市木都2.0"],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753e46c48af7f00237a0b74",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704ff66159e2c00235d479d",channel:"1",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start:1733547900,end:1733551200},selected:"channel",audio:{_id:"6753e4a82cdfb40008837c2c",key:"e5d5246a2fcabd9f81cf858747e082d2",duration:3300.159967,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704ff66159e2c00235d479d",originalname:"6704ff66159e2c00235d479d-1-20241207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4",createdAt:"2024/12/07 14:01:12",dir:"2024/12",size:53415600,mimetype:"video/mp4",name:"e5d5246a2fcabd9f81cf858747e082d2.mp4"},channel:{_id:"6753e4672cdfb40008837bfb",key:"39089ec6df612d3452c1d992ef4c48d5",duration:3296.256,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704ff66159e2c00235d479d",originalname:"6704ff66159e2c00235d479d-1-20241207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3",createdAt:"2024/12/07 14:00:07",dir:"2024/12",size:52740096,mimetype:"audio/mpeg",name:"39089ec6df612d3452c1d992ef4c48d5.mp3"},program:{_id:"65600e89fb9ab30023e6800f",owner:["5a77139cefcc4e00056e5ea9","5a77137aefcc4e00056e5ea4","5a80ec34df964c00064e8c63","5dd6402801c349000b431180"],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藝在野外",channels:["1","4","6","7","8","9","5"],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5a8d13757e67c800059f3257","5a8d13907e67c800059f325f"],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c5","5e32a13d9927db0006c40b77"],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六",start:"13:05",end:"14:00"},facebook:"",introduction:'#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33551212,updatedAt:1733551272,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21364288,updatedAt:1733551272,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721f6f2ee7df60022e545c4",editor:"周璟慧",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永續Hito】返鄉的漣漪~找回原鄉在地ing",guests:[{name:"武撒恩(林志豪Sam)",unit:"虎比公寓主理人",title:"N",email:"",notified:!1},{name:"政義",unit:"虎比公寓主理人",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如果都沒有年輕人回到部落,文化如何傳承?
\n\n文化無法傳承,如何談地方永續?
\n\n\n\n
生命的美,是有階段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探索與追尋,當然也有不同的獲得與失去,有在關注青年返鄉、從農或青創議題的朋友對武撒恩(林志豪Sam)和政義兩位年輕人應該不陌生。他們兩位因為各自的原因回到部落,用經營民宿、餐飲、來傳承傳統原民文化,特色餐點有刺蔥拿鐵、刺蔥海鹽磅蛋糕,光是聽到名稱是不是就躍躍欲試了! 而位於臺東的史前文化博物館與他們合作,在館內設有虎比公寓,不僅開辦食農教育—種植部落傳統農作物,更是一處與部落連結、與在地連結,與來自各地的遊客進行更多連結的實驗場域。
\n\n小風今天來到台東史前館的虎比公寓,待會我們就來聽聽他們返鄉後,在故鄉努力、串連有夢青年的故事。
\n\n文資Spot ligh:舊香蘭遺址
\n\n\n\n
***歡迎收聽***
\n',date:1732896e3,pictures:[{id:"67404fb82cdfb400087f3873",cover:!1,description:"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是很接地氣的博物館"},{id:"67404faa2cdfb400087f3868",cover:!1,description:"在博物館內提供返鄉青年創生基地"},{id:"67404f9c2cdfb400087f3861",cover:!1,description:"食當季、食在地;所有的食材都是本地小農的辛勞成果"},{id:"67404f902cdfb400087f385f",cover:!1,description:"武撒恩(林志豪Sam)、政義與聽眾朋友分享他們的在地行動方案"},{id:"674050942cdfb400087f38af",cover:!1,description:"小風與武撒恩(林志豪Sam)、政義合影"},{id:"675265fb2cdfb40008831ed9",cover:!1,description:"小米工作坊-五感體驗~跟我來"},{id:"675265ec2cdfb40008831ed2",cover:!1,description:"採收小米囉"},{id:"675265de2cdfb40008831eca",cover:!1,description:"採收的小米"},{id:"675265662cdfb40008831e9e",cover:!1,description:"小米曬乾後,我們要學習的是用腳將小米脱粒"},{id:"675265b42cdfb40008831ec1",cover:!1,description:"進入探索館由Ina教小朋友如何搓小米湯圓"},{id:"6752659a2cdfb40008831eba",cover:!1,description:"大家一起在探索館學習排灣魯凱族傳統作物與料理,一起品嚐煮好的小米湯圓-比尼烙"},{id:"675265752cdfb40008831ea6",cover:!1,description:"巴撒岡浪(政義)店長跟大家介紹傳統野菜"}],keywords:["食農教育","環境永續","地方創生"],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74aaa0d04108a002257173a",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6f677dce02c440023d21de2",channel:"1",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start:1732943100,end:1732946400},selected:"channel",audio:{_id:"674aaa292cdfb40008816486",key:"90c83541966d65d856155580a589ffb8",duration:3300.5499,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6f677dce02c440023d21de2",originalname:"66f677dce02c440023d21de2-1-20241130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4",createdAt:"2024/11/30 14:01:13",dir:"2024/11",size:53422026,mimetype:"video/mp4",name:"90c83541966d65d856155580a589ffb8.mp4"},channel:{_id:"674aa9e82cdfb40008816453",key:"bd97b1bcabb847ccec0a9e7c6eb8868b",duration:3296.512,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6f677dce02c440023d21de2",originalname:"66f677dce02c440023d21de2-1-20241130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3",createdAt:"2024/11/30 14:00:08",dir:"2024/11",size:52744192,mimetype:"audio/mpeg",name:"bd97b1bcabb847ccec0a9e7c6eb8868b.mp3"},program:{_id:"65600e89fb9ab30023e6800f",owner:["5a77139cefcc4e00056e5ea9","5a77137aefcc4e00056e5ea4","5a80ec34df964c00064e8c63","5dd6402801c349000b431180"],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藝在野外",channels:["1","4","6","7","8","9","5"],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5a8d13757e67c800059f3257","5a8d13907e67c800059f325f"],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c5","5e32a13d9927db0006c40b77"],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六",start:"13:05",end:"14:00"},facebook:"",introduction:'#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32946445,updatedAt:1733453317,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30279154,updatedAt:1733453317,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721f6403f2d3d0023940f23",editor:"周璟慧",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海洋公民】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認識海龜",guests:[{name:"程一駿",unit:"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教授 ",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全世界的海龜共有七種,其中臺灣周遭海域可見五種,包括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革龜以及玳瑁,它們都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當中的第一級:「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不過,只有綠蠵龜會上岸,因此,國內對於海龜的研究就以綠蠵龜為主。綠蠵龜研究在30多年前由程一駿教授展開,所累積的研究資料上傳到國際,填補了台灣海龜研究的空白。
\n\n海龜的年齡怎麼看?
\n\n海龜是一夫一妻嗎?
\n\n海龜是如何交配?如何產卵?孵化之後呢?
\n\n還有,為什麼光害會影響小海龜的生存呢?
\n\n海龜游向大海後為什麼不會迷路,牠也有洄游的基因嗎?
\n\n\n\n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聽到程老師如何投入海龜研究,以及我們如何認識海龜,進而保護海龜。
\n\n\n\n
【聽節目抽紀念品】
\n\n今天的題目是:程一駿教授在哪裡看到了生命中的第一隻海龜,於是開始了海龜研究?
\n\n\n\n
請聽眾朋友到教育電臺聲動全世界粉專留言 ,只要答對就能參加抽獎
\n\n我們將從答對的聽友當中抽出1位幸運的聽眾朋友,贈送由基金會提供的1份精美紀念品。
\n\n\n\n
***歡迎收聽***
\n',date:1732291200,pictures:[{id:"67244a672cdfb40008786a3b",cover:!1,description:"程一駿老師帶學生做研究"},{id:"67244a732cdfb40008786a3f",cover:!1,description:"程一駿老師帶學生做研究"},{id:"67244a7e2cdfb40008786a42",cover:!1,description:"程一駿老師帶學生做研究"},{id:"67244a992cdfb40008786a4d",cover:!1,description:"小風與程一駿老師合影"},{id:"67244ad12cdfb40008786a5a",cover:!1,description:"介紹綠蠵龜的專書,圖片引用自晨星出版社網站"}],keywords:["海洋保育","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7416f790480d80022450b2c",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6f677dce02c440023d21caf",channel:"1",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start:1732338300,end:1732341600},selected:"channel",audio:{_id:"67416fa92cdfb400087f6dc4",key:"849019687655d496dab4097dc08d0d45",duration:3300.550267,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6f677dce02c440023d21caf",originalname:"66f677dce02c440023d21caf-1-20241123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4",createdAt:"2024/11/23 14:01:13",dir:"2024/11",size:53421994,mimetype:"video/mp4",name:"849019687655d496dab4097dc08d0d45.mp4"},channel:{_id:"67416f672cdfb400087f6d86",key:"f7b2a2c565346c9fdc33c77d9d804c70",duration:3296.512,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6f677dce02c440023d21caf",originalname:"66f677dce02c440023d21caf-1-20241123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3",createdAt:"2024/11/23 14:00:07",dir:"2024/11",size:52744192,mimetype:"audio/mpeg",name:"f7b2a2c565346c9fdc33c77d9d804c70.mp3"},program:{_id:"65600e89fb9ab30023e6800f",owner:["5a77139cefcc4e00056e5ea9","5a77137aefcc4e00056e5ea4","5a80ec34df964c00064e8c63","5dd6402801c349000b431180"],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藝在野外",channels:["1","4","6","7","8","9","5"],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5a8d13757e67c800059f3257","5a8d13907e67c800059f325f"],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c5","5e32a13d9927db0006c40b77"],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六",start:"13:05",end:"14:00"},facebook:"",introduction:'#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32341625,updatedAt:1732341673,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30278976,updatedAt:1732341673,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736ee27e7a0f8002384130c",editor:"莊妤萱",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遊綠星球】天有不測風雲,如何預測變化萬千的氣象?",guests:[{name:"劉宇其",unit:"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科長",title:"N",email:"",notified:!1},{name:"陳世揚",unit:"臺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前理事長",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天兔颱風來臨,切記颱風期間請盡量避免外出,不要前往海邊山區活動,並做好防颱準備,隨時留意氣象署的最新颱風資訊,多一份防颱準備,就能少一些災害損失。
\n\n天氣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溫度、雨量還是颱風資訊,我們常常會依據天氣來安排自己的活動,你知道氣象預報是怎麼預測的嗎?為什麼各國所預測的颱風路徑常常不一樣呢?現在11月了還有颱風,會不會跟全球暖化有關呢?
\n\n\n\n
本集節目邀請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的劉宇其科長,帶著好朋友們前往位在台北市中正區的中央氣象署參觀,並請劉科長帶我們認識帶他們的日常工作,以及面對氣候變遷,氣象預報又會遇到什麼挑戰?
\n\n最後【探路學堂】單元,由台灣原生植物專家,陳世揚老師帶路,讓我們一起認識最熟悉但是又最陌生的植物朋友!
\n\n\n\n
氣象預報其實是依據現在的天氣資料,預測未來的天氣概況,所以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預報技術的精進,氣象署也在持續努力,提高預報的準確度。
\n\n\n',date:1731686400,pictures:[{id:"6736ed222cdfb400087d03f6",cover:!0,description:"中央氣象署"},{id:"6736ed4d2cdfb400087d0402",cover:!1,description:"氣象署展場-如何預測天氣:一般天氣"},{id:"6736edc02cdfb400087d0415",cover:!1,description:"氣象署展場-如何預測天氣:天氣特報"},{id:"6736ee672cdfb400087d0448",cover:!1,description:"氣象署展場-氣象預報資料來源"},{id:"6736ee782cdfb400087d044d",cover:!1,description:"氣象署展場-無人機、海上氣象站"},{id:"6736ee892cdfb400087d0454",cover:!1,description:"氣象署展場-海象觀測"},{id:"6736ef4b2cdfb400087d048e",cover:!1,description:"台灣油點草"}],flash:{title:"【遊綠星球】天有不測風雲,如何預測變化萬千的氣象?",introduction:'
天兔颱風來臨,切記颱風期間請盡量避免外出,不要前往海邊山區活動,並做好防颱準備,隨時留意氣象署的最新颱風資訊,多一份防颱準備,就能少一些災害損失。
\n\n天氣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溫度、雨量還是颱風資訊,我們常常會依據天氣來安排自己的活動,你知道氣象預報是怎麼預測的嗎?為什麼各國所預測的颱風路徑常常不一樣呢?現在11月了還有颱風,會不會跟全球暖化有關呢?
\n\n\n\n
本集節目邀請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的劉宇其科長,帶著好朋友們前往位在台北市中正區的中央氣象署參觀,並請劉科長帶我們認識帶他們的日常工作,以及面對氣候變遷,氣象預報又會遇到什麼挑戰?
\n\n最後【探路學堂】單元,由台灣原生植物專家,陳世揚老師帶路,讓我們一起認識最熟悉但是又最陌生的植物朋友!
\n\n\n\n
氣象預報其實是依據現在的天氣資料,預測未來的天氣概況,所以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預報技術的精進,氣象署也在持續努力,提高預報的準確度。
\n',cover:"6736efce2cdfb400087d04ad"},keywords:["氣象預報","天氣","颱風","數值模式","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73834f5ee90ca002338cafb",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6f677db58d9830024964367",channel:"1",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start:1731733500,end:1731736800},selected:"channel",audio:{_id:"673835292cdfb400087d4d4f",key:"69ba04070912beeadf1d5c4020451954",duration:3300.161222,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6f677db58d9830024964367",originalname:"66f677db58d9830024964367-1-20241116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4",createdAt:"2024/11/16 14:01:13",dir:"2024/11",size:53415616,mimetype:"video/mp4",name:"69ba04070912beeadf1d5c4020451954.mp4"},channel:{_id:"673834e72cdfb400087d4d27",key:"e14dbc53a36a534cba778877b27f1009",duration:3296.512,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6f677db58d9830024964367",originalname:"66f677db58d9830024964367-1-20241116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3",createdAt:"2024/11/16 14:00:07",dir:"2024/11",size:52744192,mimetype:"audio/mpeg",name:"e14dbc53a36a534cba778877b27f1009.mp3"},program:{_id:"65600e89fb9ab30023e6800f",owner:["5a77139cefcc4e00056e5ea9","5a77137aefcc4e00056e5ea4","5a80ec34df964c00064e8c63","5dd6402801c349000b431180"],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藝在野外",channels:["1","4","6","7","8","9","5"],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5a8d13757e67c800059f3257","5a8d13907e67c800059f325f"],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c5","5e32a13d9927db0006c40b77"],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六",start:"13:05",end:"14:00"},facebook:"",introduction:'#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31736821,updatedAt:1731736873,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31653159,updatedAt:1731736873,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721f5e8ee7df60022e545a4",editor:"周璟慧",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遊資有Way】全民相約考古趣~適合全齡探索的博物館—卑南遺址",guests:[{name:"康芸甯",unit:"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title:"N",email:"",notified:!1},{name:"莊書豪",unit:"N/A",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上周節目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方鈞瑋組長的介紹下,認識到史前館的展覽特色,還有在空間改善後的友善設施,讓觀眾更容易親近了!而且,史前館除了本館之外,另外還有卑南遺址以及南科考古館哦~今天,我們來到的是位於台東的卑南遺址。
\n\n\n\n
卑南考古遺址位於日據時代原稱為卑南社的台東市南王里,所以稱為卑南文化,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說跟原住民卑南族有關。所出土的石板棺、玉器都是大規模的聚落遺物,在臺灣首屈一指,即使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就學術的意義來看,代表史前文化的卑南遺址,不但與臺灣西海岸的若干史前文化有相通之處,而且與現存南島民族之文化也有所關連,成為臺灣史前文化整體發展脈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n\n\n\n
卑南遺址整體價值涵蓋面非常廣,除了有形的建築遺構、出土文物、標本外,無形的文化遺產,都有極高的總體價值與重要性,是台灣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點之一。
\n\n\n\n\n\n
\n\n
***歡迎收聽***
\n',date:1731081600,pictures:[{id:"6724459c2cdfb40008786868",cover:!1,description:"研究人員正在為聽眾解說遺址空間"},{id:"672445dc2cdfb40008786892",cover:!1,description:"前進考古現場"},{id:"672446472cdfb400087868aa",cover:!1,description:"卑南遺址出土的聚落基地一隅"},{id:"6724465e2cdfb400087868bc",cover:!1,description:"研究人員為聽眾解說遺址空間及目前的研究發現"},{id:"6724466f2cdfb400087868c8",cover:!1,description:"卑南遺址出土的聚落基地一隅"},{id:"6724467d2cdfb400087868d3",cover:!1,description:"這塊石板是什麼用途呢? 洗衣板或餵食槽,還是便於史前人類上下移動的階梯呢?"},{id:"672446912cdfb400087868dd",cover:!1,description:"史前人類家屋內的概況"},{id:"672446b22cdfb400087868f8",cover:!1,description:"這處基址可能是廚房位置,圓形區域是砌石圈,「砌石圈」與「砌石牆」屬於卑南遺址中的儲藏結構"},{id:"67244c212cdfb40008786adc",cover:!1,description:"遺世獨立的月形石柱"},{id:"67244c512cdfb40008786aea",cover:!1,description:"公園內設置的石柱意象"}],keywords:["考古","世界遺產潛力點","國定遺址"],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72efa7f9312e6002412be7e",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6f677db58d9830024964234",channel:"1",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start:1731128700,end:1731132e3},selected:"channel",audio:{_id:"672efaa72cdfb400087b12fb",key:"d3f097aa06027df5de44ccac1aa94276",duration:3299.3531,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6f677db58d9830024964234",originalname:"66f677db58d9830024964234-1-20241109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4",createdAt:"2024/11/09 14:01:11",dir:"2024/11",size:53402507,mimetype:"video/mp4",name:"d3f097aa06027df5de44ccac1aa94276.mp4"},channel:{_id:"672efa672cdfb400087b12ce",key:"e224f93fe99bade8cc5f36156fbe205a",duration:3296.512,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6f677db58d9830024964234",originalname:"66f677db58d9830024964234-1-20241109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3",createdAt:"2024/11/09 14:00:07",dir:"2024/11",size:52744192,mimetype:"audio/mpeg",name:"e224f93fe99bade8cc5f36156fbe205a.mp3"},program:{_id:"65600e89fb9ab30023e6800f",owner:["5a77139cefcc4e00056e5ea9","5a77137aefcc4e00056e5ea4","5a80ec34df964c00064e8c63","5dd6402801c349000b431180"],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藝在野外",channels:["1","4","6","7","8","9","5"],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5a8d13757e67c800059f3257","5a8d13907e67c800059f325f"],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c5","5e32a13d9927db0006c40b77"],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六",start:"13:05",end:"14:00"},facebook:"",introduction:'#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31132031,updatedAt:1731132071,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30278888,updatedAt:1731132071,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720afb3d115c50025473061",editor:"周璟慧",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永續Hito】全民相約考古趣~適合全齡探索的博物館—康樂本館",guests:[{name:"方鈞瑋",unit:"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組長",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今日的物品,明日的文物」。
\n\n日常中所使用的物品,只要能通過時間的考驗,以及未來人嚴謹的鑑定,也會變成文物,我們將如此具有時代性、藝術性、文化性的文物稱作古物,在文化資產中,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
\n\n\n\n
博物館不只是存放古物的地方,每一間博物館都有它的任務跟使命,所要傳遞給社會大眾的知識主軸也不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位在臺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顧名思義,史前館說的是臺灣有文字以前的故事,史前館是如何跟社會大眾說一個幾萬年長的故事呢?而臺灣又跟這樣的大歷史有什麼關係?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瞭解。且經過空間改造後的史前館,增加雙視圖、觸摸輔具等,可以滿足更多元的觀眾觀展與達到文化平權的目標,還有其他不同的通用設計,讓博物館整體更友善、更容易親近,提升觀展品質,真的是一個適合全民學習的空間。
\n\n\n\n
今天特別邀請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方鈞瑋組長來跟聽眾朋友分享史前館的最新資訊。
\n\n\n\n
文資Spot ligh: 為您介紹史前館內的國寶人獸形玉玦
\n\n***歡迎收聽***
\n\n\n',date:1730476800,pictures:[{id:"6720b2b22cdfb40008778f24",cover:!1,description:"照顧到不同需求的展示說明,向文化平權邁進一步"},{id:"6720b2d02cdfb40008778f2d",cover:!1,description:"復刻壯觀的史前動物"},{id:"6720b2e72cdfb40008778f39",cover:!1,description:"復刻壯觀的史前動物"},{id:"6720b2f12cdfb40008778f41",cover:!1,description:"豐富精彩的南島廳"},{id:"6720b2fc2cdfb40008778f51",cover:!1,description:"南島廳一隅"},{id:"6720b3082cdfb40008778f5a",cover:!1,description:"與看展民眾進行當代對話"},{id:"6720b3152cdfb40008778f65",cover:!1,description:"南島文化中很重要的樹皮布"},{id:"6720b3232cdfb40008778f6b",cover:!1,description:"南島廳中的雕塑「海風」,象徵6,000多年前繩紋陶主人從家鄉的海灘出發,乘著海風航向廣袤的大洋,挑戰未知亦書寫人類的勇敢,他們到達了台灣"},{id:"6720b3302cdfb40008778f6e",cover:!1,description:"以台灣玉製成的玉管"},{id:"6720b33b2cdfb40008778f71",cover:!1,description:"方便大小朋友認識的水下考古設計"},{id:"6721eebf2cdfb4000877d88a",cover:!1,description:"配合口述影像提供觀眾瞭解展示細節的觸摸輔具"},{id:"672445102cdfb400087867e2",cover:!1,description:"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由史前館提供)"},{id:"67244b292cdfb40008786a6f",cover:!1,description:"國寶-人獸形玉玦"}],keywords:["史前文化"],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725bffed7e7690022e0dfe6",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6e2ae18622fc000231fa02c",channel:"1",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start:1730523900,end:1730527200},selected:"channel",audio:{_id:"6725c0292cdfb4000878c803",key:"b6231d1d26b426257ff3aef0efd4c0ef",duration:3300.553167,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6e2ae18622fc000231fa02c",originalname:"66e2ae18622fc000231fa02c-1-20241102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4",createdAt:"2024/11/02 14:01:13",dir:"2024/11",size:53421993,mimetype:"video/mp4",name:"b6231d1d26b426257ff3aef0efd4c0ef.mp4"},channel:{_id:"6725bfe62cdfb4000878c7de",key:"8197d2f79cd6098918f7f6f5498f2abe",duration:3296.512,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6e2ae18622fc000231fa02c",originalname:"66e2ae18622fc000231fa02c-1-20241102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3",createdAt:"2024/11/02 14:00:06",dir:"2024/11",size:52744192,mimetype:"audio/mpeg",name:"8197d2f79cd6098918f7f6f5498f2abe.mp3"},program:{_id:"65600e89fb9ab30023e6800f",owner:["5a77139cefcc4e00056e5ea9","5a77137aefcc4e00056e5ea4","5a80ec34df964c00064e8c63","5dd6402801c349000b431180"],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藝在野外",channels:["1","4","6","7","8","9","5"],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5a8d13757e67c800059f3257","5a8d13907e67c800059f325f"],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c5","5e32a13d9927db0006c40b77"],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六",start:"13:05",end:"14:00"},facebook:"",introduction:'
#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30527230,updatedAt:1730527273,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30195379,updatedAt:1730527273,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70ce09afbd5b10022af0bdc",editor:"周璟慧",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海洋公民】來城西生活節喝一杯~《第三河岸》藝術與環境的對話 ",guests:[{name:"羅懿君",unit:"藝術家",title:"N",email:"",notified:!1},{name:"林佩儒",unit:"活動統籌",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綜觀人類的文明發展,都跟河流有關,水給了大地滋養,孕育一切。
\n\n新店溪是淡水河水系三大支流之一,上游發源於雙溪區的北勢溪及新店區的南勢溪,兩溪匯流後稱為新店溪,在景美附近匯入景美溪後,形成新北市、臺北市之天然邊界,再至江子翠與大漢溪交會後正式成為淡水河的一部分。嘉慶末年,青潭、直潭一帶有不少漢人移民和番人交易,於是有人在新店溪出山口一帶狹窄的河階上開店,這裡和下游的「店子街」相比,是比較新的商店區,所以稱「新店」,是今天新店地名的由來。
\n\n\n\n
新店溪的渡船歷史開始於清光緒 7年(西元1881年),當初碧潭吊橋尚未興建,早年新店渡是進入灣潭、直潭、塗潭、屈尺以及安坑等山區的交通樞紐。40年代,新店溪中上游計有挖仔渡、新店渡、直潭渡、小粗坑渡、灣潭渡、塗潭渡、礦窯渡、小坑渡、廣興渡等九個渡口,溝通兩岸的交通與人民生活,後因交通建設的陸續完成,民眾轉而依賴更便利的運輸方式,渡口逐一凋零,如今新店渡為新店溪流域僅存的人力擺渡渡口,深具地方文化特色。
\n\n\n\n
這樣有歷史縱深的新店溪,隨著人群互動與社會發展,相信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但也有因為環境變遷,而帶來的改變,例如曾經生活在這裡的水獺消失了。今天的故事,邀請到環境藝術家羅懿君來跟大家分享此次在「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的創作,我們會從藝術的角度出發,談談她藝術創作的素材表現與內涵,呈現自然環境的改變、生態的改變,讓我們思考守護環境的可能性。
\n\n\n\n
\n\n
【聽節目抽紀念品】
\n\n今天的題目是:羅懿君藝術家曾經在台灣的哪個濕地進行創作,由村長廣播請村民來幫忙?
\n\n\n\n
\n\n
請朋友到教育電臺聲動全世界粉專留言 ,只要答對就能參加抽獎
\n\n我們將從答對的聽友當中抽出1位幸運的聽眾朋友,贈送由基金會提供的1份精美紀念品。
\n\n請聽眾朋友記得到教育電臺聲動全世界粉專留言參加抽獎!
\n\n\n\n
***歡迎收聽***
\n',date:1729872e3,pictures:[{id:"671768612cdfb40008756d11",cover:!1,description:"城西生活節主視覺"},{id:"671768182cdfb40008756ce3",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田野調查\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92cdfb40008756ce5",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田野調查\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a2cdfb40008756ce7",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田野調查\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a2cdfb40008756ce9",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田野調查\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b2cdfb40008756ceb",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創作實驗\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b2cdfb40008756ced",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創作實驗\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c2cdfb40008756cef",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創作實驗\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d2cdfb40008756cf1",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創作實驗\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d2cdfb40008756cf5",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創作實驗\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e2cdfb40008756cf7",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創作實驗\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e2cdfb40008756cf9",cover:!1,description:"藝術家於新店溪岸進行創作實驗\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n"},{id:"6717681f2cdfb40008756cfb",cover:!1,description:"河流上的現代化水利工程擔負水資源管理的任務,但,它為人類帶來什麼呢?\n\n本影像由「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提供\n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n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n執行單位:恆冠創意股份有限公司\n攝影:三月影像 許博彥"},{id:"671769b82cdfb40008756d7b",cover:!1,description:"小風與羅懿君藝術家及活動統籌林佩儒合影"}],keywords:["環境藝術","城西"],exhibition:!1,film:!1,callin:!1,audio:{_id:"671c8571ba201e0022889e3c",schedule:{type:"program",repeat:!1,_id:"66e2ae18425f580023b60661",channel:"1",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start:1729919100,end:1729922400},selected:"channel",audio:{_id:"671c85a72cdfb40008769df9",key:"8a2d08c072c2a0fd5807d80bcd9eb3f1",duration:3300.136756,usage:"schedule-main",identifier:"66e2ae18425f580023b60661",originalname:"66e2ae18425f580023b60661-1-20241026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4",createdAt:"2024/10/26 14:01:11",dir:"2024/10",size:53415258,mimetype:"video/mp4",name:"8a2d08c072c2a0fd5807d80bcd9eb3f1.mp4"},channel:{_id:"671c85662cdfb40008769dce",key:"99275168be5b3927f1833326a881bbd1",duration:3296.512,usage:"schedule-channel",identifier:"66e2ae18425f580023b60661",originalname:"66e2ae18425f580023b60661-1-202410261305-65600e89fb9ab30023e6800f.mp3",createdAt:"2024/10/26 14:00:06",dir:"2024/10",size:52744192,mimetype:"audio/mpeg",name:"99275168be5b3927f1833326a881bbd1.mp3"},program:{_id:"65600e89fb9ab30023e6800f",owner:["5a77139cefcc4e00056e5ea9","5a77137aefcc4e00056e5ea4","5a80ec34df964c00064e8c63","5dd6402801c349000b431180"],radio:"5a83f303b244f301c16ecbeb",name:"藝在野外",channels:["1","4","6","7","8","9","5"],categories:["5a8d137a7e67c800059f3259","5a8d13757e67c800059f3257","5a8d13907e67c800059f325f"],hosts:["5a83f332fa594401cf74bac5","5e32a13d9927db0006c40b77"],time:{hideStartEnd:!1,text:"每週六",start:"13:05",end:"14:00"},facebook:"",introduction:'#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29922417,updatedAt:1729922471,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28897178,updatedAt:1729922471,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_id:"671220fe1f47820022fc91a8",editor:"莊妤萱",program:"65600e89fb9ab30023e6800f",title:"【遊綠星球】揭開大地的神秘面紗:你所不知道的土壤生命力與危機",guests:[{name:"許正一",unit:"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系主任",title:"N",email:"",notified:!1},{name:"陳世揚",unit:"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前理事長",title:"N",email:"",notified:!1}],video:"",live:"",introduction:'土地給我們一切,但土壤卻一直被視為廉價的資產,不像乾淨的空氣和水一樣被重視。
\n\n其實土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常聽到的軟硬水,台灣引以為傲的茶葉和鳳梨酥,甚至是鶯歌的陶瓷產業,都和土壤有關。
\n\n但土壤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生病了,曾經富饒的大地,現在需要仰賴化學農藥與肥料,才能繼續讓農作物生長,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一塊來了解。
\n\n\n\n
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的系主任許正一教授,帶著好朋友們前往位臺大校園中的土壤博物館,並請許教授帶我們認識土壤如何形成和目前所遇到的危機。
\n\n最後【探路學堂】單元,由台灣原生植物專家,陳世揚老師帶路,讓我們一起認識最熟悉但是又最陌生的植物朋友!
\n\n\n\n
對於土地我們常常是索取的太多,給予的太少,現在,是時候開始正視這位默默付出的夥伴,選擇友善土地的有機農業,重新找回土壤的生命力。
\n
土地給我們一切,但土壤卻一直被視為廉價的資產,不像乾淨的空氣和水一樣被重視。
\n\n其實土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常聽到的軟硬水,台灣引以為傲的茶葉和鳳梨酥,甚至是鶯歌的陶瓷產業,都和土壤有關。
\n\n但土壤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生病了,曾經富饒的大地,現在需要仰賴化學農藥與肥料,才能繼續讓農作物生長,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一塊來了解。
\n\n\n\n
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的系主任許正一教授,帶著好朋友們前往位臺大校園中的土壤博物館,並請許教授帶我們認識土壤如何形成和目前所遇到的危機。
\n\n最後【探路星球】單元,由台灣原生植物專家,陳世揚老師帶路,讓我們一起認識最熟悉但是又最陌生的植物朋友!
\n\n\n\n
對於土地我們常常是索取的太多,給予的太少,現在,是時候開始正視這位默默付出的夥伴,選擇友善土地的有機農業,重新找回土壤的生命力。
\n
#113年1月開始播出#
\n\n\n\n
一、節目緣起
\n\n《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游於藝」的「藝」含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而六藝取之生活,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也是全人養成的核心價值。
\n\n以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可以是自在、愉悅的悠遊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融合古典與現代觀點的「藝」,會發現除了藝術之外的理解,其實是提供一種自在融入的態度,創造「游」於藝的生活學習體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中(以下簡稱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希冀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是以,不論是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或是地球村的一員,無法自外於天地,理應關懷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更應從生活當中實踐。
\n\n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範圍大且廣,因此本節目將聚焦於SDG4提倡終身學習、SDG11永續城鄉及SDG14保育海洋生態等項目綜合規劃,希冀本節目達到二個核心價值:其一,製作適合全民收聽,符合終身學習目標的永續教育節目;其二,期許聽眾從容自在,悠遊於節目當中有所收獲,並具備起而行的實踐力,輕鬆游藝就達到與環境共好之目的。
\n\n\n\n
二、節目內容
\n\n參考我國環境教育法,以環境永續為宗旨,培養國民對環境認知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的三大範疇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超自然,本節目意欲營造—讓大家願意親近文化資產、守護文資,疼惜台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成為「永續好野人」的總體概念。每週由不同主題輪動,立足台灣與世界連結,在環境永續成為日常的今日,藉由節目探索人類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與自然的互動、文明的創造如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
\n\n\n\n
三、節目規劃
\n\n第一週【永續Hito】為達到與環境共存、永續發展目標,對全民進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際,節目中將介紹以文化資產或是複合文化資產面向切入的場域設施、行動者、倡議者、議題或相關活動。
\n\n每集邀請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人員分享相關故事,並提供聽眾多元行動方案建議,呼喚聽眾加入行動的行列。
\n\n第二週【遊資有Way/親親文資】介紹台灣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單元以台灣文化資產分類為參考,含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水下文化資產,希望在空中營造一個從認識到瞭解、從瞭解到親近、從親近到守護,如此有滋有味。
\n\n藉由踏查不同類型的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路徑、民俗等等,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小風與妤萱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親親文資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文資。
\n\n第三週【遊綠星球/探路學堂】介紹台灣自然資產,節目規畫從天、地、山、河、動植物、海洋與島嶼等面向,帶領聽眾探索臺灣美麗的自然環境,並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感與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n\n藉由踏查自然景觀,將所發現的某個知識點延伸學習、由妤萱與小風共同對話及探討,最後以探路學堂小單元帶出行動方案,邀請聽眾親近大自然。
\n\n第四週【海洋公民】本單元與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合作製播,以符應海洋保育之內容規劃相關主題,帶領聽眾浸淫海洋、體驗海洋、學習海洋、尊敬海洋、愛護海洋。
\n\n第五週【永續Hito】,與第一週同。
\n\n\n',keywords:["文化資產","環境永續","海洋公民"],cover:"65420d7e5add1300075fbf66",squareCover:null,link:"",onShelf:!0,podcast:!1,podcastLink:"",app:!1,open:!0,overview:!0,createdAt:1700793993,updatedAt:1708486488,englishName:"Art in the Open",englishTime:"Saturday",englishOpen:!0,englishIntroduction:'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program aims to cultivate cultural literacy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citizens. It fosters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is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ct as stewar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embody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becoming 'sustainable advocates.' Through the program, i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how civilizations are created, and where they should be headed.
\n',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onShelf:!0,complete:!0,createdAt:1729317621,updatedAt:1729317724,using:!0},onShelf:!0,createdAt:1729241342,updatedAt:1729317724,transcriptOpen:!1,subtitleOpen:!1,notifiedCurators:!0,disablePodcast:!1}]}},programListFile:{status:"normal"},languageProgramCatalog:{status:"normal"},languageProgram:{status:"normal"},languageProgramList:{status:"normal"},member:{track:{data:[],count:0,fetching:!1,deletedId:""},playerTrack:{data:[],count:0,fetching:!1,deletedId:""}},news:{status:"normal"},newsCatalog:{status:"normal"},newsSource:{status:"normal"},bulletinBoardCatalog:{status:"normal"},bulletinBoard:{status:"normal"},govInfoCatalog:{status:"normal"},retirementCatalog:{status:"normal"},qaCatalog:{status:"normal"},linkCatalog:{status:"normal"},link:{status:"normal"},site:{status:"normal"},radio:{status:"normal"},introduction:{status:"normal"},slogan:{status:"normal"},award:{status:"normal"},bigSummary:{status:"normal"},otherService:{status:"normal"},monthly:{status:"normal"},opinion:{status:"normal"},qa:{status:"normal"},learningSheet:{status:"normal"},retirement:{status:"normal"},govInfo:{status:"normal"},advertisement:{status:"normal"},liveSlider:{status:"normal"},visit:{status:"normal"},host:{status:"normal"},english:{status:"normal"},englishNews:{status:"normal"},englishSlider:{status:"normal"},iAmHere:{status:"normal"},iAmHerePicture:{status:"normal"},log:{status:"normal"},group:{status:"normal"},note:{status:"normal"},counter:{status:"normal"},project:{status:"normal"},schedule:{status:"normal"},audio:{status:"normal"},state:{status:"normal"},track:{status:"normal"},playerTrack:{status:"normal"},favorite:{status:"normal"},historyLocation:{previousLocation:null,currentLocation:null},pages:{home:{dataMap:{program:{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languageProgram:{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latestNews:{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recommendedNews:{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advertisement:{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visit:{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radio:{fetched:!1,fetching:!1,data:{rows:[],count:0},error:null}}},iAmHere:{data:[],count:0,page:1,fetching:!1,fetched:!1},iAmHereItem:{fetching:!1,fetched:!1,item:{},error:null},likedIAmHere:{ids:[]},myIAmHere:{data:[],count:0,page:1,fetching:!1,fetched:!1},search:{type:"",fetched:!1,result:{count:0,rows:[]},pagination:{page:1,size:10,order:"createdAt",desc:!0}}},ui:{alert:{opened:!1,level:"info",message:""},confirmModal:{opened:!1,message:""},header:{menuOpened:!1},searchModal:{opened:!1},sideCanvas:{favoriteOpened:!1,playlistOpened:!1,radioOpened:!1},sideNav:{opened:!1,focusAfterToggle:null},audioPlayerPlaybackRatePanel:{opened:!1},audioPlayerVolumePanel:{opened:!1}},userAuth:{logined:!1,status:"NORMAL",isInited:!1},global:{favorite:{data:[],count:0,fetching:!1,fetched:!1,deletedId:""},focus:{currentElement:null,prevElement:null},fontSize:{level:"middle"},live:{channels:[],fetching:!1,fetched:!1},bulletinCatalog:{data:[],fetching:!1,fetched:!1},programCategory:{data:[],fetching:!1,fetched:!1},languageCategory:{data:[],fetching:!1,fetched:!1},newsSource:{data:[],fetching:!1,fetched:!1},newsCategory:{data:[],fetching:!1,fetched:!1}}},routing:{locationBeforeTransitions: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