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大鍵琴的歷史發展,很容易會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大鍵琴在十七、十八世紀的巴洛克時期,地位不可或缺,重要性不言可喻,但是在十八世紀中葉之後,地位卻急遽衰退,十九世紀幾乎是一片空白,一直到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又開始受到重視,直至今天。
之所以會有這種M型化奇特分布,一是因為法國大革命讓大鍵琴的榮景軋然而止,二是因為鋼琴在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的快速發展。大鍵琴受到歐洲各地宮廷的重視,但是,爆發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貴族的生命與財產受到極大的打擊,連帶地,大鍵琴也成為宣洩怒氣的對象,被砸爛,被毀壞。而且,法國大革命的浪潮還席捲其他地區,大鍵琴幾乎是遭到滅頂式的破壞,優勢不再。
另外就是鋼琴的發展,性能大幅提升,吸引了作曲家、聽眾的注意,作曲家把心力投注在鋼琴上,鋼琴比大鍵琴聲響更大、音域更寬,當然作曲家也就沒有太大的動機寫大鍵琴的作品。
雖然如此,在十八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這一百五十年之間,也並非沒有作曲家寫大鍵琴的作品,在這一集的節目,我們就來欣賞海頓、韓德爾寫的大鍵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