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邀請你一起走進那些被地圖邊緣輕輕標記的小小族名,那些在人口統計上僅僅幾百、甚至幾十人的族群名字——卡那卡那富族、撒奇萊雅族、拉阿魯哇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他們可能不是你每天在媒體上聽見的原住民族,但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聲音,正悄悄在這片島嶼上發光。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一種文化的根,而母語音樂,則像是根之上開出的花。它不只是旋律,不只是押韻的詞句,而是記憶、是傳承、是對世界的獨特看法。在台灣,有些族語甚至還沒能進入學校教育的體系,有些歌,只存在於年長者的口中,還來不及記錄就已經在風中消失。但也正因為如此,當我們聽見有人用這些語言唱歌時,那份震動是直接打到心裡的。
有的族群只有一兩百人,但就有年輕人堅持學母語、用母語創作,哪怕要先回家問長輩一句話該怎麼說,哪怕要翻山越嶺只為錄下某位耆老的童謠。今天,我想介紹的不是「很紅」的歌手,而是「很勇敢」的創作者。他們也許還在努力學習母語,也許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但他們用一種近乎固執的方式,把語言跟聲音黏在一起,貼近自己的族群、貼近聽不懂這些語言的人,讓更多人有機會聽見、甚至愛上這些音樂。
今天我們要聽的歌曲,來自不同的族群。它們有的來自東部的山谷,有的來自南方的海邊;有的運用了現代的編曲手法,有的則保留了古老的吟唱節奏。不管是用鋼琴、吉他,還是手機錄音、竹樂器,只要有心,音樂就是活著的證明。
在我們熟悉的大族群聲音之外,我希望我們也能把耳朵打開一點,給那些語言還在搶救中的族群一點時間、一點注意力。這不只是「保存文化」這麼嚴肅的事而已,而是重新理解這塊土地的多樣性,認識「台灣」這個詞真正的層次有多深、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