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成長經驗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壞人就該接受懲罰,監獄是壞人該去的地方。然而深入了解會發現,這種簡化的二元論,會錯過理解犯罪行為的機會,也忽略了這些曾經「偏離軌道」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眾眼中的「罪惡」,又該如何回到社會。
犯罪,真的只是個人因素嗎?長期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戴伸峰教授曾說:「當我們看著一個個新生兒時,會想到其中有幾個寶寶,以後注定是壞蛋、罪犯嗎?」嬰兒天真無邪的模樣可愛極了,當然不會。但這也意味著,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因素,交織出了犯罪這個現象。
多數人普遍將犯罪視為個人問題,但很多行為的發生,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因素讓人覺得「別無選擇」。這並不是在合理化犯罪,而是讓我們理解,當人們感覺沒有更好的選擇時,才會做出我們無法想像的決定。要怎麼讓更多人有選擇、有支持,這就考驗整個社會的認知與制度了。
本集《伴家家酒》為你邀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戴伸峰教授分享最新著作《他們就是我們:犯罪心理學家的人性思辨》,透過高齡犯罪、性犯罪的故事,陪我們一起思考犯罪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