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暖化的警鐘不斷響起,我們卻發現——全球減碳進度落後。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後,《巴黎協定》的195個國家中,竟只有12國準時提交最新減碳目標。
那麼,我們還能做什麼?
本集《永續生活on air》,邀請到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專研環境成本會計與氣候變遷經濟的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堅明教授,帶我們正視這場氣候困局,並且給出具體行動指引。
李教授指出,全球減碳進度之所以落後,有兩大關鍵困境:其一是公共財悲劇,使得國際間在環境與經濟之間左右為難,難以合力邁進;其二,則是將責任過度推給企業,卻忽略了個人的影響力。
「你今天喝的那杯咖啡、搭的交通工具,甚至穿的衣服,其實都與碳排放有關。」真正的改變,是從每個人的選擇開始。李教授提出「個人社會責任(PSR)」的概念,並與便利商店合作推動「負碳商品」,透過「輕推(Nudge)」方式,運用適度誘因與鼓勵,自消費者端改變,不僅能從下而上的推動減碳行動,更能帶動減碳商機,促使企業生產低碳產品、加速低碳轉型。經由購買國際碳權抵消碳排,消費者還能累積「個人碳資產」,兌換折價券或作為碳中和的工具,讓減碳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日常中的一小步。
更進一步,李教授也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推出全球首創的「淨零花蓮APP」,用蔬食、騎車、走樓梯等日常行為來累積碳點數,轉換為折扣或公益捐贈。這不僅激勵綠色生活,也串聯起地方商家,打造永續生態圈。
從健康角度來看,李教授也提醒我們,飲食不當、空氣污染、缺乏運動,是現代人致死三大主因,而這三者都與永續生活密不可分。減碳不只是為了地球,事實上,也是為了你我自己的健康。
「永續不是口號,而是可以被計算的責任。」
在這一集節目中,聽見李教授如何實踐「不浪費的生活哲學」,從飲食到交通再到教學,提出簡單的生活減碳行動方案,一步步讓永續融入日常,也讓我們了解,永續從不是負擔,而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