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研究船的工作日常
傾聽海洋11/27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認識水下載具ROV的操作與工作 過去很多危險又耗時的水下工作都得靠專業潛水員,但人類在深海裡受到高壓、低溫和時間限制,能做到的事情有限。然而現在都可以交由 ROV 代勞,它能長時間待在水下,深入人類難以抵達的地方,不僅大幅降低人員的生命風險,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那麼,哪些專業人員需要 ROV 的幫助呢?其實只要是需要深入水下環境的工作,ROV 都是最佳幫手: ROV是一可遠端控制的水下機器人,一般大型ROV都具有主電腦、推進螺槳、攝影機、燈光、機械手臂等基本配備,透過通訊電纜傳輸電力與訊號後,便可由ROV駕駛員在船上進行遠端操作,也因為電力是由船上提供,ROV在水中沒有工作時間的限制。ROV依尺寸及功能又可分為5級,分別是第一級觀察型、第二級可裝載觀察型、第三級工作型、第四級拖曳型與第五級原型。 觀察型ROV根據是否提供額外裝載能力又分為兩級,一般主要用來進行港內基礎設施、船隻外殼與水庫內部的檢測,或進行近岸生物觀測、淺水域電纜觀測等較輕型工作。由於觀察型ROV屬小型系統,因此一般設計成可方便人力搬運的型式,並把所有的操控介面整合在一收納箱中,可依任務需求快速變更工作位置。 工作型與拖曳型ROV由於系統體積龐大,需要有專用的船隻裝載,並以專屬的布放設備協助布放與回收。大部分的工作型ROV都具備油壓系統與大型機械手臂,可執行重型水下工程施作,工作型ROV也可裝載較多的探測儀器與採集樣品。拖曳型ROV主要負責海底管線與電纜的鋪設工作。由各單位自行研發製造的ROV則屬於原型,如美國WHOI的ROV Jason II、ROV Nereus等,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而設計專有的規格與功能。 ROV須由兩位駕駛員在船上的控制室中操作,控制室中的駕駛台是操作ROV的核心,舉凡ROV的所有動作、攝影機與燈光的控制、機械手臂的操作、各項附屬功能的控制與系統狀態的監控都可在駕駛台進行。駕駛員也透過控制室內部的電視牆,觀看即時由ROV回傳的深海影像,電子海圖、水下定位系統與聲納系統的顯示畫面也整合在電視牆中,可提供駕駛員足夠的導航資訊。 ROV與控制室中間連接的則是通訊電纜與布放系統,通訊電纜負責高壓電與訊號傳輸。由於ROV需即時透過通訊電纜內部的光纖把大量的資料送回船上。布放設備包含研究船上ROV專用A架與吊掛夾爪與絞機。由於ROV本體重達5噸,須透過布放設備的協助才能安全地布放與回收。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也逐漸揭開深海的真實樣貌。事實上大海是個資源富饒的天然教室,有太多的資源與訊息等著我們發現,身為島國的台灣更應該深入了解它。當前台灣海洋科學界與產業界對於海洋工程與深海科技等領域都已累積了一定的實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水下探測技術成熟之時指日可待,潛入深海將不再是夢想。 來賓: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研究中心大洋探測組副研究員- 張耀文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東沙海域的歷史 東沙,是南中國海的一片遺世淨土,寧靜的海域,隱藏著看不見的危機,從古至今,許多船隻在此觸礁,從此深沈海底,一群熱愛水下考古的人士,企圖運用現代科技,來找尋失落的記憶。東沙島自秦漢時代,就歸入中國版圖,古名稱為月牙島,長期來就是中國漁民重要的漁場,因為東沙島位處南中國海的北方,具重要戰略地位,曾經一度被英國誤登侵占,甚至被日本人佔領過,直到日本戰敗以後,才重新回歸中華民國版圖,而現在則是台灣在南海中最大的領土。東沙環礁的地理位置,位在重要國際航道,地形又暗礁甚多,因此從古至今航海事故特別多,根據國外文獻資料指出,這些擱淺沈沒的船舶多半是貿易商船,可能載運純銀、黃金、琥珀、瓷器等來往於中國、日本和東南亞一帶,因此,東沙海域被認為是世界上沉船遺址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失落的歷史記憶,或許可以從沉沒的古沉船,遺落的古文物當中,找回更多的答案。 來賓: 淡江大學歷史系主任- 李其霖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回到滬之島》(摘錄) 楊馥慈、曾宥輯 開工在即,除了張羅修石滬所需的工具,坤師還特別提醒我們也要準備「拜滬」,拜滬是澎湖石滬傳統的祭祀習俗,類似於陸地上的動土儀式,在建滬或修滬之初,擺設牲禮向海祈求石滬公、水仙尊王、四海好兄弟等,保佑工程進行順利與人員出入平安,並且牲禮中的魚頭一定要朝著內陸,象徵魚群未來會游進石滬帶來滿滿漁獲,從前每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或十月初十水仙尊王誕辰,乃至豐收之日,滬主們也都會備妥供品到海邊祭拜,因應不同區域而有不同的習慣方式,也反映出澎湖人順天敬地的精神。 說也慚愧,拜拜這件事對我們來說跟石滬一樣陌生,關於牲禮種類、金紙數量,到擺放位置、流程順序,無一不是在坤師的指導下才一步步就位,包括挑選適合拜滬的好日子。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日,農曆五月廿六,宜動土,潭邊村新滬拜滬開工。 由潭邊社區理事長陳國文協同離島出走工作室,還有參與新滬的修復工班,坤師、發哥、陽哥、施仔四位師傅,在岸邊的玄天上帝小廟,面向大海設好供桌擺放牲禮,默默地點香化金,煙霧中瀰漫著一絲肅穆,也參雜了些彼此還不熟識的小尷尬。 即使對於漁業環境的變遷心知肚明,當天拜滬的眾人,還是真誠地拿起香,拜著石滬公,祈願石 滬完好如初、漁獲豐收,重現古禮的那一刻,就像是坤師帶著我們走進找回石滬文化的路,傳承的意義或許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各自的解讀方式,但無論如何,所有過程都是美好的。 從眾人的共同參與到拜滬的準備,我們一起讓一個沉寂的文化再次復甦起來,並感受到過程中的種種真實,不只是做做樣子,而是有所本的由心接受,回想起這樣的真誠,上帝公、地基主、石滬公與大海似乎都聽到了,讓我們接續的返鄉旅程能一路走到了現在。 祭拜告一段落,坤師說,開工這天要象徵性地下海挪動一下石頭,代表著我們要開始修滬了,說罷,幾位師傅便戴起手套,肩擔拔釘器與二齒耙,步入海中走向離岸最近的一段本來屬於滬彎的石堆,熟練地翻動起石塊,而此時的我們就只能緊跟在後有樣學樣。 雖然短暫非正式,但第一次下海修石滬的場景至今難忘,半身泡在水中,似乎沈浸在了時空迴廊,烈陽灑下,因翻攪而混濁的海,師傅們顯得立體的臉孔與俐落的動作,每個畫面都充滿著歷史既視感,親手抱起、扛起、搬起、挖起才能深刻了解砌一口石滬的困難,每顆石頭少說都數十斤,更不用說有上百斤重的基礎石,「以前要蓋一口夠大的石滬至少要花五到十年的時間」、「一口石滬需要數個家族的人力才能完成」、「石滬一次潮汐的漁獲可以高達上萬斤」、「我們澎湖人冬天就是靠石滬過活!」那些關於耆老口述的故事、文獻的記載、任何傳說中石滬的豐功偉業,彷彿都活生生地在眼前上演,而自己正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或許對石滬的執著就是從那時候深深種下的吧。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2025/11/26:傾聽海洋-海洋研究船的工作日常

海洋研究船的工作日常

2025-11-26
傾聽海洋11/27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認識水下載具ROV的操作與工作 過去很多危險又耗時的水下工作都得靠專業潛水員,但人類在深海裡受到高壓、低溫和時間限制,能做到的事情有限。然而現在都可以交由 ROV 代勞,它能長時間待在水下,深入人類難以抵達的地方,不僅大幅降低人員的生命風險,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那麼,哪些專業人員需要 ROV 的幫助呢?其實只要是需要深入水下環境的工作,ROV 都是最佳幫手: ROV是一可遠端控制的水下機器人,一般大型ROV都具有主電腦、推進螺槳、攝影機、燈光、機械手臂等基本配備,透過通訊電纜傳輸電力與訊號後,便可由ROV駕駛員在船上進行遠端操作,也因為電力是由船上提供,ROV在水中沒有工作時間的限制。ROV依尺寸及功能又可分為5級,分別是第一級觀察型、第二級可裝載觀察型、第三級工作型、第四級拖曳型與第五級原型。 觀察型ROV根據是否提供額外裝載能力又分為兩級,一般主要用來進行港內基礎設施、船隻外殼與水庫內部的檢測,或進行近岸生物觀測、淺水域電纜觀測等較輕型工作。由於觀察型ROV屬小型系統,因此一般設計成可方便人力搬運的型式,並把所有的操控介面整合在一收納箱中,可依任務需求快速變更工作位置。 工作型與拖曳型ROV由於系統體積龐大,需要有專用的船隻裝載,並以專屬的布放設備協助布放與回收。大部分的工作型ROV都具備油壓系統與大型機械手臂,可執行重型水下工程施作,工作型ROV也可裝載較多的探測儀器與採集樣品。拖曳型ROV主要負責海底管線與電纜的鋪設工作。由各單位自行研發製造的ROV則屬於原型,如美國WHOI的ROV Jason II、ROV Nereus等,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而設計專有的規格與功能。 ROV須由兩位駕駛員在船上的控制室中操作,控制室中的駕駛台是操作ROV的核心,舉凡ROV的所有動作、攝影機與燈光的控制、機械手臂的操作、各項附屬功能的控制與系統狀態的監控都可在駕駛台進行。駕駛員也透過控制室內部的電視牆,觀看即時由ROV回傳的深海影像,電子海圖、水下定位系統與聲納系統的顯示畫面也整合在電視牆中,可提供駕駛員足夠的導航資訊。 ROV與控制室中間連接的則是通訊電纜與布放系統,通訊電纜負責高壓電與訊號傳輸。由於ROV需即時透過通訊電纜內部的光纖把大量的資料送回船上。布放設備包含研究船上ROV專用A架與吊掛夾爪與絞機。由於ROV本體重達5噸,須透過布放設備的協助才能安全地布放與回收。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也逐漸揭開深海的真實樣貌。事實上大海是個資源富饒的天然教室,有太多的資源與訊息等著我們發現,身為島國的台灣更應該深入了解它。當前台灣海洋科學界與產業界對於海洋工程與深海科技等領域都已累積了一定的實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水下探測技術成熟之時指日可待,潛入深海將不再是夢想。 來賓: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研究中心大洋探測組副研究員- 張耀文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東沙海域的歷史 東沙,是南中國海的一片遺世淨土,寧靜的海域,隱藏著看不見的危機,從古至今,許多船隻在此觸礁,從此深沈海底,一群熱愛水下考古的人士,企圖運用現代科技,來找尋失落的記憶。東沙島自秦漢時代,就歸入中國版圖,古名稱為月牙島,長期來就是中國漁民重要的漁場,因為東沙島位處南中國海的北方,具重要戰略地位,曾經一度被英國誤登侵占,甚至被日本人佔領過,直到日本戰敗以後,才重新回歸中華民國版圖,而現在則是台灣在南海中最大的領土。東沙環礁的地理位置,位在重要國際航道,地形又暗礁甚多,因此從古至今航海事故特別多,根據國外文獻資料指出,這些擱淺沈沒的船舶多半是貿易商船,可能載運純銀、黃金、琥珀、瓷器等來往於中國、日本和東南亞一帶,因此,東沙海域被認為是世界上沉船遺址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失落的歷史記憶,或許可以從沉沒的古沉船,遺落的古文物當中,找回更多的答案。 來賓: 淡江大學歷史系主任- 李其霖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回到滬之島》(摘錄) 楊馥慈、曾宥輯 開工在即,除了張羅修石滬所需的工具,坤師還特別提醒我們也要準備「拜滬」,拜滬是澎湖石滬傳統的祭祀習俗,類似於陸地上的動土儀式,在建滬或修滬之初,擺設牲禮向海祈求石滬公、水仙尊王、四海好兄弟等,保佑工程進行順利與人員出入平安,並且牲禮中的魚頭一定要朝著內陸,象徵魚群未來會游進石滬帶來滿滿漁獲,從前每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或十月初十水仙尊王誕辰,乃至豐收之日,滬主們也都會備妥供品到海邊祭拜,因應不同區域而有不同的習慣方式,也反映出澎湖人順天敬地的精神。 說也慚愧,拜拜這件事對我們來說跟石滬一樣陌生,關於牲禮種類、金紙數量,到擺放位置、流程順序,無一不是在坤師的指導下才一步步就位,包括挑選適合拜滬的好日子。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日,農曆五月廿六,宜動土,潭邊村新滬拜滬開工。 由潭邊社區理事長陳國文協同離島出走工作室,還有參與新滬的修復工班,坤師、發哥、陽哥、施仔四位師傅,在岸邊的玄天上帝小廟,面向大海設好供桌擺放牲禮,默默地點香化金,煙霧中瀰漫著一絲肅穆,也參雜了些彼此還不熟識的小尷尬。 即使對於漁業環境的變遷心知肚明,當天拜滬的眾人,還是真誠地拿起香,拜著石滬公,祈願石 滬完好如初、漁獲豐收,重現古禮的那一刻,就像是坤師帶著我們走進找回石滬文化的路,傳承的意義或許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各自的解讀方式,但無論如何,所有過程都是美好的。 從眾人的共同參與到拜滬的準備,我們一起讓一個沉寂的文化再次復甦起來,並感受到過程中的種種真實,不只是做做樣子,而是有所本的由心接受,回想起這樣的真誠,上帝公、地基主、石滬公與大海似乎都聽到了,讓我們接續的返鄉旅程能一路走到了現在。 祭拜告一段落,坤師說,開工這天要象徵性地下海挪動一下石頭,代表著我們要開始修滬了,說罷,幾位師傅便戴起手套,肩擔拔釘器與二齒耙,步入海中走向離岸最近的一段本來屬於滬彎的石堆,熟練地翻動起石塊,而此時的我們就只能緊跟在後有樣學樣。 雖然短暫非正式,但第一次下海修石滬的場景至今難忘,半身泡在水中,似乎沈浸在了時空迴廊,烈陽灑下,因翻攪而混濁的海,師傅們顯得立體的臉孔與俐落的動作,每個畫面都充滿著歷史既視感,親手抱起、扛起、搬起、挖起才能深刻了解砌一口石滬的困難,每顆石頭少說都數十斤,更不用說有上百斤重的基礎石,「以前要蓋一口夠大的石滬至少要花五到十年的時間」、「一口石滬需要數個家族的人力才能完成」、「石滬一次潮汐的漁獲可以高達上萬斤」、「我們澎湖人冬天就是靠石滬過活!」那些關於耆老口述的故事、文獻的記載、任何傳說中石滬的豐功偉業,彷彿都活生生地在眼前上演,而自己正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或許對石滬的執著就是從那時候深深種下的吧。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一種愛的氣味-足芳的
從小聽媽媽說故事和唸歌謠長大的李苑芳老師,小時候在台語環境下成長,阿公是漢學仔仙,爸爸則是隨手拿起書本就能用台語優美聲韻朗讀文章、唐詩與宋詞。因為想將阿公的美麗語言流傳下來,苑芳老師開始跟孫子講台語,並出版了這本台語繪本-足芳的。 今天有送書的問答,請注意苑芳老師出的題目,再撥打07-3345967 數量有限,動作要快喔!
2025/11/25:親子加油站-一種愛的氣味-足芳的

一種愛的氣味-足芳的

2025-11-25
從小聽媽媽說故事和唸歌謠長大的李苑芳老師,小時候在台語環境下成長,阿公是漢學仔仙,爸爸則是隨手拿起書本就能用台語優美聲韻朗讀文章、唐詩與宋詞。因為想將阿公的美麗語言流傳下來,苑芳老師開始跟孫子講台語,並出版了這本台語繪本-足芳的。 今天有送書的問答,請注意苑芳老師出的題目,再撥打07-3345967 數量有限,動作要快喔!
S4-EP48   與海為鄰:從綠島到長濱的教育航線
今天,我們要邀請一位真正「與海共生」的校長,他在臺東縣東河鄉隆昌部落的海岸長大,從綠島的離島教育,到今天長濱鄉的竹湖國小,都延續著那份對海洋的情感與敬畏,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校長高志翔,如何在浪潮之間,找到教育的航線。 高志翔校長在兩所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經歷與見解,特別強調安全考量與在地文化連結的重要性。校長分享他與海洋的深厚淵源,從童年時與阿美族父親在海上採集、學習傳統知識,到成年後在綠島公館國小八年任期內,發展出以潛水和獨木舟為主的海洋特色課程,並帶動師生與家長的共同成長。然而,他也坦承在海洋活動中遭遇的多次危險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敬畏海洋與將安全置於首位的教育原則。轉任竹湖國小後,面對少子化和競爭,校長將重點轉向阿美族語言和物質文化的復振,利用科技(如AI)輔助教學,並強調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團隊合作能力,以應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挑戰。
2025/11/25:校長來作客-S4-EP48 與海為鄰:從綠島到長濱的教育航線

S4-EP48 與海為鄰:從綠島到長濱的教育航線

2025-11-25
今天,我們要邀請一位真正「與海共生」的校長,他在臺東縣東河鄉隆昌部落的海岸長大,從綠島的離島教育,到今天長濱鄉的竹湖國小,都延續著那份對海洋的情感與敬畏,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校長高志翔,如何在浪潮之間,找到教育的航線。 高志翔校長在兩所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經歷與見解,特別強調安全考量與在地文化連結的重要性。校長分享他與海洋的深厚淵源,從童年時與阿美族父親在海上採集、學習傳統知識,到成年後在綠島公館國小八年任期內,發展出以潛水和獨木舟為主的海洋特色課程,並帶動師生與家長的共同成長。然而,他也坦承在海洋活動中遭遇的多次危險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敬畏海洋與將安全置於首位的教育原則。轉任竹湖國小後,面對少子化和競爭,校長將重點轉向阿美族語言和物質文化的復振,利用科技(如AI)輔助教學,並強調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團隊合作能力,以應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挑戰。
諾拉的任務清單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位專屬於自己的負能量清除精靈。來自精靈王國的諾拉,幫助主人依娜度過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低潮,同時也為依娜帶來了許多好運,不過在幫助依娜清理負能量的過程中,諾拉也經歷了自己的低谷,於是他四處尋求解決難題的方式。究竟諾拉如何突破自己的困境,陪著依娜成長?諾拉內心的願望是否能如願完成?而你,是否也看見自己身邊的小精靈了呢? 歡迎收聽,11月25日22:00~22:30「Listen 看得見的廣播劇」
2025/11/24:Listen 看得見的廣播劇-諾拉的任務清單

諾拉的任務清單

2025-11-24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位專屬於自己的負能量清除精靈。來自精靈王國的諾拉,幫助主人依娜度過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低潮,同時也為依娜帶來了許多好運,不過在幫助依娜清理負能量的過程中,諾拉也經歷了自己的低谷,於是他四處尋求解決難題的方式。究竟諾拉如何突破自己的困境,陪著依娜成長?諾拉內心的願望是否能如願完成?而你,是否也看見自己身邊的小精靈了呢? 歡迎收聽,11月25日22:00~22:30「Listen 看得見的廣播劇」
營造美的角落,「藝術家到校」豐富師生及社區民眾美感體驗
希望在國中小學「營造美的角落」,鼓勵學校結合藝術家資源,由藝術家、教師與學生一同創造出課程,導入藝術家專長,形塑具特色的藝文美感展演活動,此次執行「藝術家到校」計畫的學校有西屯區東海國小等10校,透過與藝術家合作,將各項藝術知能引進校園、教室、展場等,將於114年11月27日(星期四)至114年12月21日(星期日)10:00-18:30假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1916工坊辦理成果展,展現各校成果。本次邀請北屯區逢甲國民小學游玉芬校長及西屯區東海國民小學林筆藝校長一起探討藝術教育相關議題以及推動藝術教育的經驗並且分享學校成功推動的策略。
2025/11/21:臺中好棒教育好樣-營造美的角落,「藝術家到校」豐富師生及社區民眾美感體驗

營造美的角落,「藝術家到校」豐富師生及社區民眾美感體驗

2025-11-21
希望在國中小學「營造美的角落」,鼓勵學校結合藝術家資源,由藝術家、教師與學生一同創造出課程,導入藝術家專長,形塑具特色的藝文美感展演活動,此次執行「藝術家到校」計畫的學校有西屯區東海國小等10校,透過與藝術家合作,將各項藝術知能引進校園、教室、展場等,將於114年11月27日(星期四)至114年12月21日(星期日)10:00-18:30假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1916工坊辦理成果展,展現各校成果。本次邀請北屯區逢甲國民小學游玉芬校長及西屯區東海國民小學林筆藝校長一起探討藝術教育相關議題以及推動藝術教育的經驗並且分享學校成功推動的策略。